
[light and shade] 明暗
道塗顯晦。——唐· 李朝威《柳毅傳》
(1).明與暗。《舊唐書·魏謩傳》:“臣又聞,君如日焉,顯晦之微,人皆瞻仰,照臨之大,何以掩藏?”
(2).比喻仕宦與隱逸。《晉書·隱逸傳論》:“君子之行殊塗,顯晦之謂也。” 清 方文 《廬山訪無可道人》詩之四:“跡雖分顯晦,道不限窮通。”
“顯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ǎn huì,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顯晦”既描述客觀的明暗對比,也隱喻社會身份與人生選擇,需結合語境理解。其用法在古籍中較為常見,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或學術領域。
《顯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為事物的出現與消失、明與暗交替的意思。它可以形容事物的表現或狀态在不同時間段内的變化。
詞語《顯晦》的第一個字是由日字旁和目字旁組成,部首分别是曰和目,總共有6劃;第二個字是由日字旁和日旁組成,部首分别是曰和日,總共有9劃。
《顯晦》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的第四十二卦“遯”,其中有“復自道,何其咎,顯晦何咎”。後來,這個詞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描述世界的變化和事物的起伏。
《顯晦》的繁體字為「顯晦」。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顯晦》中的第一個字,曰字旁在古代的寫法為「日」,相當于現代字形中的附點字符。第二個字,曰字旁在古代的寫法為「日」,而日旁則是一個沒有橫折的簡化形态。
1. 風雲變幻,世事顯晦,難以捉摸。
2. 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常常在顯晦間輪替。
3. 在經曆了一段顯晦不定的人生之後,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顯然、晦澀、晦暗、顯露、顯赫、晦明、顯而易見、晦暗無光等。
明暗、明晰、明了、晦澀、隱晦等。
明晰、清晰、顯明、明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