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對于富人,得錢便予以免除差役;對于窮人,便任意征派勞役。《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我隻道隻有陽世間貪官污吏受財枉法,賣富差貧,豈知陰間也自如此!”《清史稿·食貨志二》:“請飭撫臣通行兩府,按田起役,毋得憑空僉報,以滋賣富差貧之弊。”
“賣富差貧”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mài fù chà pín,其核心含義是對富人收錢免除差役,對窮人任意征派勞役,反映了古代社會官吏貪腐、不公對待不同階層的現象。
基本含義
指官吏通過收受賄賂,對富人免除勞役或賦稅,而對無錢行賄的窮人則加重征派,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惡性循環。
曆史背景與出處
延伸意義
成語不僅指經濟剝削,更暗含對權力濫用的批判,強調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等。與“劫富濟貧”(奪取富人財産救濟窮人)不同,此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劫富濟貧”“辭富居貧”),可參考的擴展内容。
“賣富差貧”是一個成語,意指通過************、以權謀私等不正當手段,讓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賣(卩、乂)富(宀、八、丿)差(工、己)貧(貝、分)
總部首:卩宀八丿工貝
總筆畫:7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考證,但據說最早的使用是在明朝張居正的《詩經義疏》中。
賣富差貧
賣富差貧是正統繁體字的寫法。
古時候常用的寫法是「賣富差貧」。
他利用權力進行************,賣富差貧。
賣國求榮、富而思進、差強人意、貧病交加
拉低貧富差距、惡化貧富分化
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