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家給予官吏的俸祿外的一種津貼。《北齊書·厍狄士文傳》:“﹝ 厙狄士文 ﹞性清苦,不受公料,家無餘財。”
“公料”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指古代公家(官府)在官吏的正式俸祿之外發放的額外津貼或補貼。這類津貼可能用于公務開支或生活補助,但具體形式因朝代和制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曆史出處與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北齊書·厍狄士文傳》的記載:“性清苦,不受公料,家無餘財。”,描述官員厍狄士文因清廉拒收額外津貼的行為,側面反映了當時存在此類制度。
詞義辨析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吏俸祿制度,可參考《北齊書》等史料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公料(gōng liào)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兩個主要含義:
1. 公開的情報或信息。公料可以指公開發布的消息、新聞、報告等,也可以指各種公開的數據和統計資料。
2. 公共食品的成分和質量。公料可以指公共場所提供的食品的原材料、配方和營養成分。
公料的拆分部首是“八”,拆分筆畫為8畫。
公料源自于古代漢字語。在古代,公指公衆、公共,料指事物的原料或成分,合在一起表示公開的材料或信息。公料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為「公料」。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公料為例,根據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古代的公料寫作「公蔂」或「公虊」,在隸書中寫作「公擽」。
1. 這份公料顯示,去年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達到了6%。
2. 食品廠必須公開公料,以保證消費者對食品的了解和選擇。
公料相關的組詞有:
1. 公開(gōng kāi):公衆可見或知曉的。
2. 信息(xìn xī):關于某一事物或事件的知識、情報。
3. 材料(cái liào):事物的原材料或構成成分。
公料的近義詞是信息、資料。反義詞則沒有一個嚴格對應的詞語,因為公料的含義較為特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