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油菜。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芸薹》:“此菜易起薹,須採其薹食,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而 淮 人謂之薹芥,即今油菜,為其子可榨油也。”
“薹芥”是一個古代植物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薹芥(拼音:tái jiè)是油菜的古稱,特指其可食用莖葉和種子可榨油的特性。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菜一·芸薹》中記載,此植物因易生長出細長的莖(即“薹”),且淮河流域一帶稱其為“薹芥”。
現今“薹芥”一詞已較少使用,多以“油菜”替代,其種子可榨油,嫩莖葉亦可食用,屬于經濟作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本草綱目》原文或農業類文獻。
薹芥(tái jiè)是指一種植物,屬于十字花科,是短壽草本植物。它的花朵小而白色,生在薹狀果序的頂端。
薹芥的部首是艸(草)和芥(jiè)。
薹的筆畫為草字頭(⺌),共計15畫。
芥的筆畫為艸字底(艹)和發字旁(⻊),共計6畫。
薹芥一詞源自于漢語,沒有特定的來源淵源。
在繁體字中,薹芥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中的薹字,其形狀為「䒑」,是由「䒑」和「艸」組成。芥字古代寫作「翮」,由「習」和「艸」組成。
1. 這個花園裡種植了很多薹芥,春天的時候會開滿了花朵。
2. 那個菜市場上兜售的薹芥看起來非常新鮮。
蒲薹(pú tái):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長在河流、沼澤、湖泊的沙質岸邊。
芥菜(jiè cài):又稱為芥藍,是一種常見的蔬菜,常用于炒菜或烹饪成其他菜肴。
近義詞:芥蘭(jiè lán)、芥菜。
反義詞:蔬菜、其他種類的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