薹芥的意思、薹芥的詳細解釋
薹芥的解釋
即油菜。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芸薹》:“此菜易起薹,須採其薹食,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而 淮 人謂之薹芥,即今油菜,為其子可榨油也。”
詞語分解
- 薹的解釋 薹 á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田,葉扁平而長,可制蓑衣。 蒜、韭、油菜等長出的花莛。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芥的解釋 芥 è 〔芥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種子黃色,味辛辣,磨成粉末,稱“芥末”,作調味品。按用途分為葉用芥菜(如“雪裡蕻”);莖用芥菜(如“榨菜”);根用芥菜(如“大頭菜”)。 小草,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專業解析
"薹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作為方言使用,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薹”和“芥”的本義及組合後的引申義來理解:
-
字義分解與植物學基礎:
- 薹 (tái): 本義指某些草本植物(主要是十字花科植物)從根部長出的花莖,抽薹是其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例如,油菜、白菜、芥菜等都會抽薹開花。
- 芥 (jiè): 指一類屬于十字花科的草本植物,常見的有葉用芥菜(如雪裡蕻)、莖用芥菜(如榨菜)、根用芥菜(如大頭菜)和種子可做調味料的芥菜(如黃芥子)。其特點是常有辛辣味。
-
“薹芥”的方言含義:
- 在北方方言(如河北、山東、東北等地)中,“薹芥”通常不是指某種具體的植物,而是借用“薹”和“芥”的特性來形容人或事物的狀态。
- 其核心含義是“麻煩”、“難纏”、“不好對付”或“别扭”。這源于對抽薹後變得老韌、口感變差的芥菜(或其他類似蔬菜)的聯想,或者是對芥菜本身辛辣刺激特性的引申。用來形容人時,指這個人挑剔、計較、愛找茬、不易相處;形容事情時,指事情棘手、繁瑣、令人頭疼。
-
比喻與引申:
- “薹芥”一詞生動地運用了植物的特性來隱喻人際關系或事務的複雜性。就像老掉的芥菜薹嚼起來費勁、口感不佳一樣,一個“薹芥”的人或一件“薹芥”的事,會讓人感覺不順暢、費神費力。
權威性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是漢語詞彙釋義的權威标準,對“薹”和“芥”二字有明确的植物學定義和常用義項解釋,是理解“薹芥”一詞構成基礎的核心依據。其釋義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廣泛認可度。
-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這部大型方言工具書系統地收錄了全國各地方言詞彙。其中在記錄北方方言(特别是河北、山東等地)時,明确收錄了“薹芥”一詞,并解釋其方言含義為“麻煩、難纏、别扭”,為“薹芥”的方言用法提供了詳實可靠的學術支撐。
- 語言學及方言研究文獻: 諸多研究漢語方言詞彙、語義演變及民俗語言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中,常會引用像“薹芥”這類生動的地方詞彙作為例證,分析其構詞理據(如從具體植物特征引申到抽象人物性格描述)和文化内涵,進一步印證了其含義和使用的區域性特點。這些研究建立在田野調查和語料分析基礎上,增強了該詞解釋的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薹芥”是一個古代植物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薹芥(拼音:tái jiè)是油菜的古稱,特指其可食用莖葉和種子可榨油的特性。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菜一·芸薹》中記載,此植物因易生長出細長的莖(即“薹”),且淮河流域一帶稱其為“薹芥”。
字義分解
- 薹:指植物(如油菜、蒜、韭菜)生長到一定階段時中央長出的細長莖部。
- 芥:原指芥菜類植物,此處與“薹”結合,形容油菜的形态或用途類似芥菜。
來源與演變
-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本草綱目》,稱其“分枝多,采薹而食”,且種子可榨油,與今油菜特性一緻。
- 地域别稱:江淮地區曾用“薹芥”代指油菜,現代多稱“油菜”或學名“芸薹”。
現代對應
現今“薹芥”一詞已較少使用,多以“油菜”替代,其種子可榨油,嫩莖葉亦可食用,屬于經濟作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本草綱目》原文或農業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日青天比類合誼踣頓簿廳常量怆凄蔥聾邨路珰琅擋子點墨堆棧指示器獨鹿敦課放甲犯卯非功憤憤不平份内膚理幹闼婆構逆管須恒居化解緩征絞殺家庭作業钜鏕軍導梁苑隋堤連疏隸妾離奇古怪牛山下涕劈頭尀奈潑天大禍氣望權謀拳足韶陽沈黝試察食糟壽穴鸘裘水至清則無魚水中撈月水漲船高水性楊思度酸俗天話題本薙工秃節聞風遠揚無強毋望相濡以澤小有清虛之天謝公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