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武功的七種德行。《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梁書·武帝紀》:“大司馬攸縱自天,體茲齊聖,文洽九功,武苞七德。” 唐 柳宗元 《柳州賀破東平表》:“五兵永戢,七德無虧。” 明 楊慎 《鳳賦》:“覽七德,律五音,通天祉,應地靈。”
(2).指文治的七種德行。《國語·周語中》:“尊貴、明賢、庸勳、長老、愛親、禮新、親舊……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 韋昭 注:“七德,謂尊貴至親舊也。”
(3).指詩歌的七種特性。 唐 皎然 《詩式·詩有七德》:“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幹,七體裁。”
(4). 隋 唐 時舞名。又樂曲名。《隋書·音樂志上》:“帝禦茶果,太常丞跪請進舞《七德》,繼之《九序》。”《舊唐書·音樂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舊唐書·音樂志一》:“立部伎内《破陣樂》五十二遍,修入雅樂,祇有兩遍,名曰《七德》。”參見“ 七德舞 ”。
“七德”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文獻,主要有兩類釋義:
《左傳》中的軍事倫理概念
指戰争應具備的七種道德準則。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此為周武王克商後提出的用兵原則,強調武力應以正義為目的,而非濫用征伐。
來源: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
唐代樂舞名稱
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開國武功,将《秦王破陣樂》更名為《七德舞》,取《左傳》“七德”之義,象征以武止戈、匡正天下的治國理念。
來源:劉昫《舊唐書·音樂志》(中華書局,1975年)。
根據《漢語大詞典》及經典注疏,“七德”的具體内涵如下:
核心思想:以道德約束武力,通過戰争實現長治久安,體現儒家“仁政”與“義戰”思想。
西晉杜預注:“此七者,武之德也。”強調七德是軍事行動的道德根基。
來源:杜預《春秋左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七德舞》的創制将抽象倫理轉化為文化符號,成為唐代“文治武功”的象征。白居易《七德舞》詩雲:“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來源: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七德”概念至今被引申為:
學術參考:馮天瑜《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指出,“七德”是中華武德文化的核心,影響曆代軍事倫理觀。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權威出版社文獻;現代研究可參考知網等學術平台相關論文。)
“七德”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隨曆史文獻和語境而變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武功七德
最早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指武力的七種正當用途:
文治七德
出自《國語·周語中》,指治理國家的七種德行:
詩歌七德
唐代詩論家皎然在《詩式》中提出詩歌的七種特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古籍原文或相關學術研究。
班衣戲彩薄靡暴逆鼻鳴侪俗酬辯摧沮倒鳳颠鸾底節棟梁之才東蒙客風烏佛迹拊背扼吭岡隴更長漏永觀采衮龍袍橫見側出洪伐厚答烜耀堅定不移惎悔濟人利物九重城舉踵思望開晦開襟渴涸刻像酷郁拉談燎漿泡離碓六國販駱駝流害龍津橋論及馬鈴瓜帽帶貊頭栖誠窮鲠睿想散傷丑害澀竹飾車食浮霜草水城稅課燙剪調鼎同化作用威慴五臣遐魅洗煤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