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武功的七種德行。《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梁書·武帝紀》:“大司馬攸縱自天,體茲齊聖,文洽九功,武苞七德。” 唐 柳宗元 《柳州賀破東平表》:“五兵永戢,七德無虧。” 明 楊慎 《鳳賦》:“覽七德,律五音,通天祉,應地靈。”
(2).指文治的七種德行。《國語·周語中》:“尊貴、明賢、庸勳、長老、愛親、禮新、親舊……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 韋昭 注:“七德,謂尊貴至親舊也。”
(3).指詩歌的七種特性。 唐 皎然 《詩式·詩有七德》:“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幹,七體裁。”
(4). 隋 唐 時舞名。又樂曲名。《隋書·音樂志上》:“帝禦茶果,太常丞跪請進舞《七德》,繼之《九序》。”《舊唐書·音樂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舊唐書·音樂志一》:“立部伎内《破陣樂》五十二遍,修入雅樂,祇有兩遍,名曰《七德》。”參見“ 七德舞 ”。
“七德”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隨曆史文獻和語境而變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武功七德
最早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指武力的七種正當用途:
文治七德
出自《國語·周語中》,指治理國家的七種德行:
詩歌七德
唐代詩論家皎然在《詩式》中提出詩歌的七種特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古籍原文或相關學術研究。
《七德》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意為七種美德或者德行。它包含了七種重要的品質,被認為是健康發展、良好行為和高尚品德的基石。
《七德》的部首是「彳」,是一個表示行走、行動的部首。它由9個簡單的筆畫組成。
《七德》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象》中,目的是描述六十四卦的變化和道德修養,蘊含了哲學和文化的思想。在繁體字中,「德」的寫法為「德」,表示了誠實、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七德」的字形略有不同。「七」一詞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一」,下面是「丿」。而「德」則為一個由「彳」和「心」組成的字。
1. 做人應該具備七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七德,使他們成為有用之才。
1. 七善:指比喻具有七種善良行為。
2. 七舍:指出家人搖袂乞食的七處住所。
1. 七德可以與「七善」近義使用。
2. 修養、美德也可以作為近義詞來表達相似的概念。
《七德》的反義詞是「七惡」,指代七種不良的行為和品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