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避寇。 三國 魏 嵇康 《宅無吉兇攝生論》:“避賊之理,莫如速逃。” 唐 杜甫 《彭衙行》:“憶昔避賊初,北走經險艱。”《明史·奸臣傳·馬士英阮大鋮》:“而 福王 由崧 、 潞王 常淓 俱避賊至 淮安 。” 清 孫枝蔚 《憶昔》詩:“憶昔避賊 四險堡 ,天黑崖深愁腳倒。”
“避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ì zéi,其核心含義為躲避盜賊或寇亂()。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避賊”即“避寇”,指為躲避盜匪、叛亂者或入侵者而遷移或隱藏。其中: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該詞常見于古代詩文及史書,例如:
“避賊”是古代漢語中描述逃避寇亂或盜匪的典型表達,其含義與“避寇”相通,常見于戰亂時期的記錄與文學創作。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可參考《彭衙行》《明史》等文獻()。
《避賊》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于描述逃避或躲避盜賊或壞人的行為。這個詞源于古漢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辶(走之辶)和賊(取而加從貝)。拆開分别有兩個部首:辶和賊,共計10個筆畫組成。以下将詳細介紹詞語的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一些相關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避賊》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兵法和戰争策略,描述了在戰亂時期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采取逃避賊寇的行動。在繁體字中,《避賊》的寫法為「避賊」。
在古時候,漢字「避賊」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的《廣韻》中,「避賊」的寫法為「避賊」。
1. 在戰亂時期,智者會盡力指導人們避賊。
2. 為了保證家人的安全,我們必須學會避賊。
組詞示例:避難、避世、避禍。
近義詞示例:躲避、躲藏、躲閃。
反義詞示例:迎賊、引賊、接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