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拈花一笑的意思、拈花一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拈花一笑的解釋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 靈山 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 迦葉尊者 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6*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 摩訶迦葉 。’” 明 通容 《祖庭鉗錘錄》《宗門雜錄》:“ 王荊公 語 佛慧泉禪師 雲:‘餘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謂 梵王 至 靈山 以金色波羅夷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説法。世尊登座拈花示衆,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 金色頭陀 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6*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 摩訶迦葉 。’”此為佛教禅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後以喻心心相印,會心。 清 李漁 《奈何天·巧怖》:“伊為新至我,我是舊來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勞詮諦。羨隻羨你這乖菩薩,巧 阿彌 ,降魔秘訣授憑誰?”亦省作“ 拈花 ”。 清 錢謙益 《寄嚴道徹太守》詩:“蒲6*團已悟拈花案,尺素争傳倒薤書。”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闵預》:“學簪花而捨拈花,何為不可;倩貝葉以充紅葉,何便如之。”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拈花一笑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拈花一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佛教文化背景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釋義
    比喻彼此心意相通、默契領悟,無需言語即可心領神會。它既指對禅理的透徹理解,也形容人與人之間的心神契合。

  2. 佛教内涵
    源自禅宗“以心傳心”的公案,強調超越文字、直指本心的頓悟方式。


二、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與擴展


四、讀音與争議


五、文化影響

該成語反映了禅宗“不立文字”的哲學,對中國文學、藝術中的含蓄表達影響深遠,常見于描述知己相得或意境領悟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公案或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五燈會元》原文或禅宗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拈花一笑》的意思

《拈花一笑》是一個成語,意為用一種輕松而不費力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或達到目的。

《拈花一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拈花一笑》的拆分部首為手、艸、口,共計11個筆畫。

《拈花一笑》的來源

《拈花一笑》來自于《金剛經》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佛陀對一個比丘的提問作出回答時,隻是拈起一朵花,微笑着示意。這種簡單輕松的回答,蘊含了深刻的智慧和教誨。

《拈花一笑》的繁體

《拈花一笑》的繁體字為「拈花一笑」。

古時候《拈花一笑》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拈花一笑》時采用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拈花一笑》的構成部分仍然是手、艸、口。

《拈花一笑》的例句

他遇到問題總是能輕松地拈花一笑,找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法。

與《拈花一笑》相關的組詞

淡泊名利、淡然處之、輕松自在、笑逐顔開等。

《拈花一笑》的近義詞

輕松解決、妙手回春、一笑而過。

《拈花一笑》的反義詞

費盡心思、死記硬背、費時費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