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列國卿大夫的家臣。後泛指富貴人家的仆役。《左傳·定公十年》:“敢以家隸勤君之執事。”《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臣聞宰相國之柱也,不可不彊,是故 漢 有 蕭 曹 之佐,先帝有 顧 步 之相。而 萬彧 瑣才凡庸之質,昔從家隸,超步紫闥,於 彧 已豐,於器已溢,而陛下愛其細介,不訪大趣,榮以尊輔,越尚舊臣。” 唐 羅隱 《讒書·齊叟事》:“彼鄰嫗者,始衣食於吾家,今雖外居,猶吾之家隸也。” 宋 蘇轼 《與鄭嘉會書》之一:“小客 王介石 者,有士君子之趣,起屋一行, 介石 躬其勞辱,其於家隸,然無絲髮之求也。”
“家隸”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家隸”指春秋時期卿大夫的家臣,後泛指富貴人家的仆役。該詞由“家”(家族、門第)與“隸”(附屬、仆役)組合而成,強調依附于貴族或官宦之家的服務人員。
曆史起源
最早見于《左傳·定公十年》:“敢以家隸勤君之執事。”此處指卿大夫的家臣需為主人處理事務。
詞義擴展
隨着時代發展,“家隸”逐漸從專指家臣擴展到富貴家庭的仆役。例如《三國志·吳志·陸凱傳》提到“昔從家隸”,即描述仆役出身者。
文學引用
明代曾棨《龍支行》詩句“少小辭家隸軍戍”,以“家隸”代指仆役身份。
“隸”本義為“附屬”,後引申為:
“家隸”一詞反映了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其含義從特定家臣演變為廣義仆役,與“隸”的附屬性質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原始史料。
《家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代奴隸制度中負責家務和其他勞動的奴隸。
它的部首是“宀”(mián),表示“宅子”的意思,由4個筆畫組成。
“家隸”一詞是從漢代的古文字演變而來的,“家”字的形狀代表“宅子的房屋”,而“隸”字則表示奴隸。
在繁體字中,由于有簡化字的出現,該詞的書寫形式為“家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家隸的寫法稍有變化,可以追溯到漢代。在那時候,該字的形狀較為複雜,由11個筆畫組成。
1. 古代的家隸負責照料家庭的瑣事。
2. 在奴隸制度下,家隸是被迫從事各種勞動的。
1. 家仆(jiāpú):負責家務的仆人。
2. 家奴(jiānú):被迫從事家庭勞動的奴隸。
1. 家仆
2. 家奴
主人:擁有家仆或家奴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