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人名,相傳為 颛顼 師。《韓詩外傳》卷五:“ 黃帝 學乎 大填 , 顓頊 學乎 祿圖 , 帝嚳 學乎 赤松子 。”按,祿,《漢書·古今人表》作“緑”,《荀子·大略》作“録”。
“祿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祿圖是上古人名,相傳為颛顼(五帝之一)的老師。這一說法在《韓詩外傳》《漢書》《荀子》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祿圖作為颛顼的導師,反映了上古時期帝王師承的傳統,可能與早期文化傳承或神話體系相關。其名字的異體寫法(緑、録)可能是因古籍傳抄或通假字所緻。
“祿”字本義為官吏俸祿或姓氏,但此處僅作人名用字,無實際含義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韓詩外傳》《漢書》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詞典(如、5)。
《祿圖》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所獲得或享受的各種福利、待遇、財富、地位等。這個詞語一般表示人們得到的好運和好處。
《祿圖》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礻”部,表示“祭祀”;右邊是“土”部,表示“土地”。
《祿圖》共有15個筆畫,其中“礻”部3個筆畫,“土”部12個筆畫。
《祿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祿是儒家一種重要的道德觀念,表示君主賞賜給臣下的報酬,也是表示人們得到的好運和福利。
《祿圖》的繁體字為「祿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祿圖的表現形式略有不同。祿當時經常寫作“祿”,圖則寫作“圖”。
1. 他在公司做了很多年,終于得到了祿圖,成為了經理。
2. 古代貴族享受着豐富的祿圖,生活富足而安逸。
祿位、祿米、圖利、圖書、圖畫
享福、得福、受益、獲利
失福、損失、失敗、倒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