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矯健挺拔貌。 唐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将軍霸》:“ 褒公 鄂公 毛髮動,英姿颯爽猶酣戰。” 宋 蘇轼 《昭陵六馬唐文皇戰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前客有持此石本示予為賦之》詩:“森然風雲姿,颯爽毛骨開。”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四:“一個個佩劍戎裝,精神飒爽。”
2.清朗;清新。 宋 司馬光 《晚食菊羹》詩:“餔啜有餘味,芳馥逾秋蘭。神明頓颯爽,毛髮皆蕭然。” ********* 《半日的遊程》:“向青翠還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裡不知怎麼,竟充滿了一股說不出的飒爽的清氣。”
3.涼爽;涼意。 清 邢昉 《同吉人元長聖獵過臞人山莊》詩:“颯爽延清風,緑陰滿庭戶。” 清 吳偉業 《廿五日偕穆宛先孫浣心葉子聞允文遊石公山盤龍石梁寂光歸雲諸勝》詩:“斷澗吟楓柟,颯爽侵毛髮。”
“飒爽”(颯爽)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矯健挺拔的姿态
多用于描繪人物精神煥發、氣概豪邁的狀态。
描述自然景色的清朗或清新
用于表現空氣、環境等清爽宜人。
古義中的涼爽之意
此用法較少見,多出現在古代文獻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文學引申,可參考杜甫、司馬光等原典或權威詞典。
《颯爽》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豐富多樣的含義和用法。
作為一個形容詞,颯爽形容一個人行動或舉止迅捷、矯健、靈活,有一種英姿勃發、飄逸自如的氣質,充滿自信和魅力。
《颯爽》的部首是風(風字旁),由「風」和「爽」兩個部分構成。它總共有14個筆畫,其中「風」部為10畫,「爽」部為4畫。
《颯爽》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書中形容賈寶玉的出塵脫俗和不拘小節的個性時使用了這個詞語。在繁體中,「颯」的字形和「飒」相似。
在古時候,「颯」的寫法有時會稍有不同,常見的寫法為「颿」,字形多為風字旁加上同音的「飯」字旁。這種古代寫法也能見于一些文學作品和古籍。
1. 他穿着一身西裝,步履颯爽地走過舞台。
2. 她的演講令人耳目一新,颯爽的形象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一些相關的詞語有:飄逸、英姿、勃發、自如、矯健。
與《颯爽》相近義的詞語有:英勇、神采奕奕、潇灑、風華絕代;相反義的詞語有:笨拙、僵硬、羞怯、狼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