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論贊的意思、論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論贊的解釋

附在史傳後面的評語。 司馬遷 《史記》稱“ 太史公 曰”, 班固 《漢書》、 範晔 《後漢書》皆稱“贊”, 荀悅 《漢紀》稱“論”, 陳壽 《三國志》稱“評”, 謝承 《後漢書》稱“詮”,其他或稱“議”,或稱“述”,名稱不一。 唐 劉知幾 《史通·論贊》:“其名萬殊,其義一揆。必取便於時者,則總歸論贊焉。” 明 歸有光 《<史論>序》:“ 遺石先生 自少耽嗜史籍,倣古論贊之體,為書若幹萬言。”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羹牆可晤,構論贊于先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論贊是古代史書的一種特殊文體,指史傳末尾作者對人物或事件所作的總結性評論,兼具議論與褒貶功能。其名稱由“論”與“贊”兩部分構成,二者在文體特征和功能上各有側重:

  1. “論”的本義與文體特征

    “論”本義為分析、議論(《說文解字》:“論,議也”)。在史書中,“論”以理性分析為主,側重對曆史事件、人物功過的批判性總結,語言嚴謹,邏輯性強。例如《史記》篇末的“太史公曰”即是典型,通過史家視角揭示興亡規律。

  2. “贊”的本義與文體特征

    “贊”原指輔助、闡明(《文心雕龍·頌贊》:“贊者,明也,助也”),後發展為以韻文形式表達褒揚。史書中的“贊”多用四言韻語,側重對人物德行的頌美,如《漢書》《後漢書》篇末的“贊曰”,以簡練辭藻概括傳主精神品格。

  3. 功能融合與演變

    早期史書如《史記》以“論”為主,東漢後“論贊”并稱,逐漸形成“前論後贊”結構(《史通·論贊》:“篇終有贊,始自班固”)。唐宋以降,“論贊”成為史評固定範式,既總結史實,亦抒發史家價值觀,影響後世史書體例。

  4. 現代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論贊”特指“紀傳體史書中,史家在傳末所附的評論”,是融合史論與文學性的獨特文體(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史家裁斷,賦予曆史事件以道德與哲學層面的解讀。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注譯本)
  3. 劉知幾《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電子版)

網絡擴展解釋

“論贊”是中國古代史書中的一種特殊體例,指附在史傳末尾的評論性文字,用于總結或評價人物、事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起源與演變
    “論贊”最早見于司馬遷《史記》,以“太史公曰”為标志。此後不同史家對其命名各異:班固《漢書》、範晔《後漢書》稱“贊”,荀悅《漢紀》稱“論”,陳壽《三國志》稱“評”,謝承《後漢書》稱“诠”,還有史書用“議”“述”等名稱。

  2. 功能與特點

    • 評價性:通過簡練語言表達史家對曆史人物或事件的看法,如《史記》通過“太史公曰”揭示人物性格或事件意義。
    • 補充性:部分論贊會補充正文未提及的細節或背景。
    • 文學性:唐代劉知幾在《史通·論贊》中指出,論贊需“義理精當,文采斐然”,兼具史實與文學價值。
  3. 學術意義
    論贊是研究古代史學思想的重要材料,反映了史家的價值觀和曆史觀。例如,《漢書》的“贊”常引儒家經典,體現班固的儒學立場;《三國志》的“評”則以簡潔著稱,側重人物能力分析。

  4. 相關争議
    明代歸有光曾批評部分論贊存在“浮誇失實”的問題,認為過度追求文采可能影響史實客觀性(見《史論》序)。

論贊是中國傳統史學的獨特形式,既承載曆史評價,又展現史家個性,對理解古代史書編纂和思想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鼈殼筆誤箔幛蒼耳長崎瞋罵充軍吹拂瑳瑳端兆讀秒阨會發喉急法嗣幹女兒黑頓頓闳曠薦寝嬌利階戺戒施羯羠記結經目荊州樂矜傷極天際地踡蹜均差控款誇詞類例離杯流水賬履任茂德煤磚彌天大禍某種品俗橋尾青玄九陽上帝欽欽區劃人鬲肉眼愚眉參參折揚守財鹵霜絮宿留探取陶心調護聽納未辨菽麥慰誨違衷無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