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不清豆子和麥子。形容愚昧無知。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載湉 小丑,未辨菽麥,鋌而走險。”參見“ 不辨菽麥 ”。
“未辨菽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發音:wèi biàn shū mài
釋義:分不清豆子(菽)和麥子,比喻愚昧無知或缺乏基本常識,後也引申為無法辨别事物真僞、好壞或人的品性。
曆史文獻:
故事背景:
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欲立14歲的周子為國君,理由是其兄長雖年長卻愚笨到連豆麥都無法分辨,最終周子繼位。
近義詞 | 反義詞 |
---|---|
五谷不分、愚昧無知 | 博學多才、見多識廣 |
目不識丁 | 學富五車 |
如今多用于強調脫離實際或缺乏生活經驗,例如諷刺“書呆子”型人物。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未辨菽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無法區分大豆和小麥。它用來形容人的眼力不高明,無法分辨不同的事物。
《未辨菽麥》的部首為艹和禾,共有11個筆畫。
《未辨菽麥》出自《左傳·昭公六年》,原文是:“無冥其目,未辨天下之菽麥。”意為“沒有盲目的眼睛,就無法辨别天下的大豆和小麥。”後來被引用為成語。
《未辨菽麥》的繁體寫法為「未辨菽麥」。
古時候《未辨菽麥》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對人的本性了如指掌,真是眼力高明,從來沒有被《未辨菽麥》。
菽麥、未辨、辨别
笨拙、淺薄、迷惑
眼明、敏銳、機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