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论赞的意思、论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论赞的解释

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 司马迁 《史记》称“ 太史公 曰”, 班固 《汉书》、 范晔 《后汉书》皆称“赞”, 荀悦 《汉纪》称“论”, 陈寿 《三国志》称“评”, 谢承 《后汉书》称“詮”,其他或称“议”,或称“述”,名称不一。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於时者,则总归论赞焉。” 明 归有光 《<史论>序》:“ 遗石先生 自少耽嗜史籍,倣古论赞之体,为书若干万言。”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羹墙可晤,构论赞于先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论赞是古代史书的一种特殊文体,指史传末尾作者对人物或事件所作的总结性评论,兼具议论与褒贬功能。其名称由“论”与“赞”两部分构成,二者在文体特征和功能上各有侧重:

  1. “论”的本义与文体特征

    “论”本义为分析、议论(《说文解字》:“论,议也”)。在史书中,“论”以理性分析为主,侧重对历史事件、人物功过的批判性总结,语言严谨,逻辑性强。例如《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即是典型,通过史家视角揭示兴亡规律。

  2. “赞”的本义与文体特征

    “赞”原指辅助、阐明(《文心雕龙·颂赞》:“赞者,明也,助也”),后发展为以韵文形式表达褒扬。史书中的“赞”多用四言韵语,侧重对人物德行的颂美,如《汉书》《后汉书》篇末的“赞曰”,以简练辞藻概括传主精神品格。

  3. 功能融合与演变

    早期史书如《史记》以“论”为主,东汉后“论赞”并称,逐渐形成“前论后赞”结构(《史通·论赞》:“篇终有赞,始自班固”)。唐宋以降,“论赞”成为史评固定范式,既总结史实,亦抒发史家价值观,影响后世史书体例。

  4. 现代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论赞”特指“纪传体史书中,史家在传末所附的评论”,是融合史论与文学性的独特文体(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史家裁断,赋予历史事件以道德与哲学层面的解读。


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注译本)
  3. 刘知几《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电子版)

网络扩展解释

“论赞”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种特殊体例,指附在史传末尾的评论性文字,用于总结或评价人物、事件。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起源与演变
    “论赞”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以“太史公曰”为标志。此后不同史家对其命名各异: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称“赞”,荀悦《汉纪》称“论”,陈寿《三国志》称“评”,谢承《后汉书》称“诠”,还有史书用“议”“述”等名称。

  2. 功能与特点

    • 评价性:通过简练语言表达史家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看法,如《史记》通过“太史公曰”揭示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 补充性:部分论赞会补充正文未提及的细节或背景。
    • 文学性:唐代刘知几在《史通·论赞》中指出,论赞需“义理精当,文采斐然”,兼具史实与文学价值。
  3. 学术意义
    论赞是研究古代史学思想的重要材料,反映了史家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例如,《汉书》的“赞”常引儒家经典,体现班固的儒学立场;《三国志》的“评”则以简洁著称,侧重人物能力分析。

  4. 相关争议
    明代归有光曾批评部分论赞存在“浮夸失实”的问题,认为过度追求文采可能影响史实客观性(见《史论》序)。

论赞是中国传统史学的独特形式,既承载历史评价,又展现史家个性,对理解古代史书编纂和思想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一白鱼北省摽采冰溜柱宾旅陈赤掣缩撤职雠对雠书绌遣锄强扶弱大粪弹章等量齐观斗趣儿断用番菜馆敷求犷骜诡漏后相甲丝赍祓金龊箭谨启旧闾舅嫂急务狂草临床麻包迷离马虎明光锃亮母艰奴役窃政秦不收魏不管青霓铨镜屈辨区宙设伏声域身基渗癞授记顺化四配司仪太平龙头逃会通今退翁危柯侮慢雾塞纤垢宪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