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充軍的意思、充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充軍的解釋

[banish] 發配流放,舊時遣送犯罪者到邊遠地區服苦役的刑罰

詳細解釋

(1).入伍當兵。《宋史·兵志七》:“都水使者 陳求道 請招刺保甲五萬充軍。”《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成親》:“兒子應募充軍,從征 安南 去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于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南北兩軍皆開回八月以前原駐地點,其學生女子等充軍者,悉令回籍安業。”

(2).古代的一種刑法。把罪犯發配到邊遠地方去服役。《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條,其間情理輕者,亦可復古徒流移鄉之法,俟其再犯,然後決刺充軍。” 明 《殺狗記·孝友褒封》:“着枷號市曹三個月,滿日各杖一百,發邊遠充軍。” 巴金 《砂丁》:“我聽見人家說挖錫礦比充軍還受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充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制度,具有多重含義和演變過程,以下從定義、曆史、分類等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1. 刑罰性質
    指将罪犯發配到邊遠地區,強制從事屯種或補充軍伍的勞役,屬于輕于死刑、重于流刑的刑罰。其嚴酷性被稱為“刑莫慘于此”,類似現代勞改,但生存環境惡劣,常緻死亡。

  2. 其他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充軍”也指普通民衆被征召入伍當兵,如《宋史》記載招募保甲“充軍”的案例。


二、曆史發展


三、分類與執行

  1. 刑期類型

    • 終身充軍:罪犯本人終生服役;
    • 永遠充軍:罪犯死後由子孫接替,無限延續。
  2. 地域等級
    按發配距離分為五等:附近(約一千裡)、近邊、遠邊、極邊、煙瘴(最遠四千裡)。


四、社會作用

示例:明代《殺狗記》記載“發邊遠充軍”的判例,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亦描述充軍為“殺頭充軍”的極刑。


“充軍”從軍事征召演變為刑罰,反映了古代法律與兵役制度的交織。其嚴酷性和連帶責任(永遠充軍)凸顯了傳統刑法的威懾導向。需結合具體曆史文獻區分“入伍”與“刑罰”的不同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充軍》這個詞是指被強制勞動或放逐到邊遠地區的行為,通常用來描述古代時期的懲罰方式。現代漢字《充軍》由兩個部首組成,首部是“八”字旁,表示充實、加強的意思,次部是“彳”字旁,表示行走、遷移的意思。筆畫數上,首部有二筆,次部有三筆。 《充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刑罰制度。在古代,充軍是一種嚴厲的懲罰方式,通常用于針對犯有重罪或叛逆罪行的人。這些人被抓捕後,會被迫參軍,被分配到邊遠地區服役。這樣的懲罰不僅使罪犯受到了身體上的痛苦和奴役,還剝奪了他們與家人和社會的聯繫。 雖然現代漢字簡化了很多,但是在繁體字中,《充軍》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似,依然由“八”字旁和“彳”字旁組成。隻是在字形上有一些微小的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根據古籍記載,古代有一種寫法是将“充”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是類似“勿”的形狀,下部則是“兒”的樣子。而“軍”字也有一種寫法是将“冖”字放到“八”的上方。這些寫法都是古代漢字發展的産物,現已不再使用。 一些常見的例句中使用了《充軍》這個詞,例如:他因犯了重罪而被判充軍到偏遠地區服役。 與《充軍》相關的組詞有:充實、加冕、軍人等。 與《充軍》近義的詞彙有:戍邊、驅逐、放逐等。 與《充軍》反義的詞彙有:解放、赦免、回歸等。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