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品俗的意思、品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品俗的解釋

猶世俗。 漢 王充 《論衡·自紀》:“寧危之計,黜於閭巷;撥世之言,訾於品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品俗”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非極其常用的詞彙,但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漢字“品”與“俗”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并可在古代文獻中找到相關用法。

  1. 核心含義:品德與習俗

    • 品: 本義指衆多,引申為種類級,更核心的含義是指人的品格、品行、道德修養。例如,“人品”即指人的品德。
    • 俗: 本義指風俗、習慣,也引申為社會普遍的風氣、大衆化的趣味或平庸的狀态(與“雅”相對)。
    • 組合義: “品俗”結合了“品”的品德、品格之意和“俗”的風俗、世俗之意。其核心含義可以理解為:
      • 個人的品德修養與世俗風氣: 指一個人内在的道德品質與其所處社會環境、普遍習俗之間的關系或狀态。
      • 社會普遍的道德風尚: 指一個時代或社會中普遍流行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
  2. 引申義與用法

    • 指代社會普遍的道德水平或風氣: 這是“品俗”最常見的引申義。它強調的是整個社會層面而非個人的道德狀況和習俗。例如,談論一個時代的“品俗淳厚”或“品俗澆漓”(澆漓:指人情、風俗淡薄),就是在評價該時期社會整體的道德風尚是敦厚樸實還是淺薄敗壞。這與“世風”、“民風”有相近之處,但更側重于道德倫理層面。
    • 指代個人的品行與世俗的融合/沖突: 有時也用于描述個人品德如何適應或區别于當時的社會習俗。例如,某人“品俗超然”,意指其品德修養超越了流俗。
    • 帶有評價性: 使用“品俗”一詞時,通常隱含着對所述對象(個人品德與社會風氣結合體或社會風氣本身)的評價,如淳樸、高尚、低下、敗壞等。
  3. 權威來源與引用

    • 古代文獻印證: “品俗”一詞可見于古代典籍,用以描述社會道德風尚。
      • 例如,在《荀子·勸學》的語境中,雖非直接使用“品俗”一詞,但荀子強調學習對改變個人品性(“品”)和融入社會規範(“俗”)的重要性,其思想核心與“品俗”關注的個人品德與社會風氣的關系高度契合。論及社會教化與風俗變遷時,常會涉及“品俗”所涵蓋的概念。
    • 權威辭書釋義參考: 雖然“品俗”作為固定詞條在現代大型辭書中收錄不如“風俗”、“品德”等詞普遍,但其含義可以通過對“品”和“俗”的權威解釋推導出來。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品”的釋義包含“品質;品行”,對“俗”的釋義包含“風俗”和“大衆的;普遍流行的”。兩者結合即指向上述核心含義。
      • 更大型的曆史性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對“品”和“俗”的釋義更為詳盡,涵蓋其曆史演變和組合可能性,為理解“品俗”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

“品俗”主要指涉社會層面的道德風尚,即一個時代或群體中普遍流行的品德觀念和行為習俗,常帶有評價色彩(如淳厚、澆漓)。其次,它也可指個人品德修養與世俗風氣之間的關系。理解該詞的關鍵在于把握“品”的品德内核與“俗”的風俗、世俗含義的結合。其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有所體現,其構成字義在《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中有明确界定。

網絡擴展解釋

“品俗”是一個相對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存在差異,但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可以歸納如下:

基本釋義

品俗(拼音:pǐn sú)的核心含義為“猶世俗”,即指與世俗相關的事物或觀念。這一解釋源自《論衡·自紀》的引用:“甯危之計,黜於閭巷;撥世之言,訾於品俗”()。這裡的“品俗”強調與主流社會價值觀或常規的關聯性,而非字面“品”與“俗”的簡單組合。

延伸分析

  1. 詞源考據
    漢朝王充在《論衡》中使用該詞時,将“品俗”與“闾巷”(民間)對應,暗含對世俗觀念的批判或疏離感()。

  2. 構成解析

    • 品:可指等級、種類或品評()。
    • 俗:指社會風俗、大衆化或平庸的習性()。
      組合後更傾向于表達“與世俗标準相符”或“被大衆評價的常規”。
  3. 現代用法差異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以品德規範言行”,但此釋義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現代誤讀或引申。

使用建議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論衡》原文或權威辭書(如滬江詞典、漢典)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阿根廷案堵謷将半天北燭貶責鼈裙不足興才人書會長休飯超市調勰豆象蠹國殃民繁榮昌盛發足封禁縫紉機膏香格布革審诟詈害人精含詠好些個和僦恒星彗光谏難矯黠謹好禁樂際涯空盤快刀斬亂絲曠心怡神褲腰帶鍊氣琳宇鸾交馬當難心丸朋齒漂蓬訖畢绮才青玉三月不知肉味省簡審曲面埶士倫視習時移勢易守正不阿團長違啎無所不盡其極香莼響晴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