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聽納的意思、聽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聽納的解釋

聽從采納;聽谏納善。《後漢書·桓譚傳》:“臣 譚 伏聞陛下窮折方士黃白之術,甚為明矣;而乃欲聽納讖記,又何誤也!”《新唐書·李绛傳》:“ 玄宗 嘗歷試官守,知人之艱難,臨禦初,任用 姚崇 、 宋璟 ,勵精聽納,故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宋 蘇轼 《代張方平谏用兵書》:“誠見陛下聖德寬大,聽納不疑。” 明 張居正 《請戒谕群臣疏》:“有言責者,公是公非,各宜奮讜直,以資聽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聽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基本含義

“聽納”指傾聽并接受他人的建議或意見,強調在聽取他人觀點後,虛心采納有益的部分。由“聽”(傾聽)和“納”(接受)兩字組成,體現主動接受谏言的積極态度。


詳細解釋

  1. 詞義結構

    • 聽:意為認真聆聽、關注他人表達。
    • 納:指接受、采納,将建議付諸實踐。
      組合後,表示“聽取并接受”的雙重行為,常見于描述上位者(如君主、領導者)接納下屬或他人意見的場景。
  2. 使用場景

    • 曆史語境:多用于古代文獻,描述賢明君主或官員從善如流。
      例:“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後漢書》引例,)
    • 現代擴展:也可用于強調開放包容的态度,如團隊協作中領導者的決策風格。
  3. 例句參考

    • “明主聽納不疑,故能集衆策以成大事。”(蘇轼《代張方平谏用兵書》,)
    • “陛下若勵精聽納,則正人彙聚,國事可興。”(《新唐書》引例,)

“聽納”不僅體現對他人的尊重,更強調實踐層面的采納,常見于正式或曆史語境。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兼聽與包容實現更明智的決策。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聽納的意思

聽納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聽”和“納”。聽有傾聽、聽從、聽取等含義,納有接受、接納、收納等意思。因此,聽納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傾聽并接受某個人或某個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聽的部首是耳(耳朵的意思),納的部首是纟(代表纖維)。聽的筆畫為3畫,納的筆畫為6畫。

來源和繁體

聽納一詞源自于古漢語,早在《詩經》時期就有使用。在繁體字中,聽納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聽納在古代中國的寫法為“聽納”,其中的“聽”字是由“耳”和“王”兩個字構成,表示傾聽;“納”字則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她總是很善于聽納他人的意見。

2.公司領導聽納員工的批評建議,積極改進工作。

組詞

聽衆、聽講、聽取、接納、納谏

近義詞

聆聽、聽從、采納、欣納、納才

反義詞

無視、不聽、拒絕、排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