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階兩旁所砌的斜石。借指堂前。《書·顧命》:“四人綦弁,執戈上刃,夾兩階戺。” 孔 傳:“堂廉曰戺,士所立處。” 唐 杜甫 《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詩:“有井朱夏時,轆轆凍階戺。” 仇兆鳌 注:“上六見堂宇寬深,下六見堂前幽勝。” 清 鄭燮 《七歌》之六:“蕭蕭夜雨盈階戺,空床破帳寒秋水。”
“階戺”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語,其解釋存在兩種不同角度的理解,具體如下:
指台階兩旁的斜石,常借指堂前或建築入口處的空間。這一解釋源自古籍: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陷入困境,無法擺脫”的成語,源于古代戰争場景的比喻:
建議優先參考古典文獻中的定義,謹慎使用其引申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全唐詩》等古籍原文。
《階戺》(jiē zhū)是一個漢字詞語,本意為攀登、登上高階。
《階戺》由兩個部首組成:阜(fù)和戈(gē)。
阜字部為13畫,戈字部為8畫。
《階戺》源于古代兵器中的一種武器,形狀類似于戈。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登上高位或攀登的意義。
《階戺》的繁體字為「階戟」,整體形狀沒有太大變化,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稍有不同。《階戺》在古時的寫法為「階戟」,字形更為古樸。
1. 他經過了艱苦的努力,終于成功地登上了事業的階戺。
2. 我們應該為了夢想而不斷攀登階戺,不畏困難。
1. 階級(jiē jí):指社會中的等級區分。
2. 階梯(jiē tī):指用于攀爬或登高的設施。
3. 攀登(pān dēng):指攀爬高山或攀升到高位。
攀登、登頂、登上
下降、降階、退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