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絮的意思、霜絮的詳細解釋
霜絮的解釋
白棉絮。 前蜀 貫休 《寄高員外》詩:“冷冽蒼黃風似劈,雪骨冰筋滿瑤席。庭松流污相抵喫,霜絮重裘火無力。”
詞語分解
- 霜的解釋 霜 ā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細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的:霜降。霜凍。霜序(指深秋季節)。霜秋。霜期。霜天。 像霜一樣的東西:柿霜。西瓜霜。 形容白色:霜鬓。霜刃。霜鋒。
- 絮的解釋 絮 ù 棉花的纖維:棉絮。被絮。 古代指絲的纖維,特指熟絲。 像棉絮的東西:花絮。蘆絮。柳絮。 在衣被等物裡鋪棉花、絲綿等:絮被子。絮棉襖。 連續重複,惹人厭煩:絮叨。絮煩。絮聒。絮絮叨叨。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霜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解釋
指白色棉絮,常見于古詩文中的意象描寫。例如前蜀詩人貫休在《寄高員外》中寫道:“霜絮重裘火無力”,通過“霜絮”與“重裘”的對比,突出寒冷環境中衣物的單薄感。
二、字義分解
- 霜:指低溫下凝結的白色冰晶,引申為“白色”或寒冷意象(如“霜鬓”)。
- 絮:原指棉絮或絲綿,後擴展為類似絮狀物(如柳絮),亦可形容瑣碎、重複(如“絮叨”)。
三、文學與比喻意義
部分資料提到其可比喻繁華短暫,如霜花般轉瞬即逝的景象。但此用法較罕見,更多文獻中仍以具體物象描述為主。
四、出處與權威性
該詞最早見于《寄高員外》,權威詞典(如漢典)明确标注其為漢語詞彙,讀音為shuāng xù。
若需進一步探究詩歌中的具體語境或比喻延伸,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文學評析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霜絮(shuāng xù)是指秋天降霜後,植物上覆蓋的蓬松而細小的霜凍。它是由霜凍形成的,看起來像是一層白色的棉花絮。霜絮也可以形容其他物體表面附着的輕柔細小的結冰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霜絮的拆分部首為雨,分為兩個部首:雨和隹。其中雨部表示與水雨有關的意思,隹部則表示與鳥相關的意思。筆畫的總數為13畫。
來源:霜絮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書·地理志》中。它形容北方地區秋天降霜後,植物上覆蓋的霜凍。在古代,霜絮被用來象征寒冷的秋天。
繁體:霜絮的繁體字為霜蓄。
古時候漢字寫法:霜絮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在字的構造上有所差異。例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霜絮的表示方式為一個象征象鳥的隹字加上雨字。
例句:秋風起,霜絮飄飛。
組詞:霜絮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各種搭配,如霜絮纏繞、霜絮凋零、霜絮飛舞等。
近義詞:霜花、霜冰等。
反義詞:暖意、溫暖等。
總結:霜絮是秋天降霜後,植物上覆蓋的蓬松而細小的霜凍。它的拆分部首為雨和隹,共有13畫。霜絮最早出現在《宋書·地理志》中,用來形容北方地區秋天的寒冷。它的繁體字為霜蓄。在古代的寫法中,霜絮由隹字和雨字組成。例句中可以用來形容秋天的景象。除了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外,霜絮還有近義詞和反義詞,可以根據語境進行選擇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