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過目。 晉 夏侯谌 《東方朔畫贊序》:“經目而諷於口,過耳而闇於心。”《新唐書·王起傳》:“天下之書無不讀,一經目,弗忘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昭信相公》:“公短小精敏,機警過人,凡案籍經目,終身不忘。”
(2).經書的名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昔 仲尼 微言,門人追記,故仰其經目,稱為《論語》。” 範文瀾 注:“‘仰其經目’疑當作‘抑其經目’,謂謙不敢稱經也。”
“經目”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個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過目、浏覽
指對文字或事物進行閱讀、觀察的行為,強調“經過眼前”的動作。例如:
經書的名稱或标題
特指儒家經典著作的篇目或名稱。例如:
建議在古文閱讀中優先采用前兩種釋義,若遇現代語境需進一步結合上下文分析。
《經目》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經過目視、觀察,理解并記憶下來的意思。它可以指人通過視覺感知并加以記憶的信息。
《經目》這個詞的部首是目字旁,表示與目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經目》一詞最早見于東漢末年杜牧的《阿房宮賦》:“使我漆身灑掃,經乎窺亞夫,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杜牧在詩中用“經目”來描述自己所見所思,并以此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經目》的繁體字為「經目」。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一些變化。對于《經目》這個詞來說,古代人可能會将它書寫成「經目」,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他經目觀察了整個房間,記住了每一處細節。
2. 這本書内容繁多,需要經目閱讀才能理解。
經驗、經過、目标、目錄、目睹
觀察、窺視、察看、目睹
忽視、忘卻、忽略、疏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