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停留;等待。《史記·孝武本紀》:“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閒使求僊人以千數。” 司馬貞 索隱:“宿留,遲待之意,若依字讀,則言宿而留,亦是有所待,并通也。”《後漢書·韋義傳》:“今歲垂盡,當選禦史,意在相薦,子其宿留乎?” 李賢 注:“宿留,待也。”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故 啟 宿留於 江陵 ,久之方行。”
(2).謂存之于心。《漢書·李尋傳》:“唯棄須臾之間,宿留瞽言,考之文理,稽之《五經》,揆之聖意,以參天心。” 王先謙 補注:“此宿留,亦謂存其言於心,以待後時之參驗也。”
(3).謂使宿衛、滞留。《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遜 書與 琮 曰:‘卿不師 日磾 ,而宿留 阿寄 ,終為足下門戶緻禍矣。’”
“宿留”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主要含義:
停留、等待
指在某地暫時停留或等待後續行動。如《史記·孝武本紀》記載“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閒使求僊人以千數”,描述漢武帝在海上停留以尋訪仙人。唐代韓愈《順宗實錄》中“宿留于江陵”也體現了此義。
存之于心
表示将某事記在心中或保留意見以待驗證。如《漢書·李尋傳》提到“宿留瞽言,考之文理”,指保留他人言論并加以考據。
使宿衛、滞留
多用于古代軍事或職守場景,指安排守衛或強制滞留。例如《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宿留阿寄”暗含對人員滞留的警示。
現代用法補充
當代語境中,“宿留”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表達,強調“不急于離開的逗留”,如“他在古鎮宿留數日,感受風土人情”。需注意與“留宿”(過夜)的區分,前者側重停留狀态,後者強調住宿行為。
讀音提示
“宿”在此詞中讀作sù,而非多音字中的其他發音。
宿留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第一個字是“宿”(音:sù),第二個字是“留”(音:liú)。
【拆分部首和筆畫】宿的部首為宀(宀字頭),它的總筆畫數是8;留的部首為田,它的總筆畫數是5。
【來源】宿留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它可能是由兩個單獨的詞語組合而成。
【繁體】在繁體字中,宿留的寫法為「宿留」。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宿留可能會有不同的表達形式,但我們無法确定其具體的古代寫法。
【例句】宿留這個詞較為少見,因此使用宿留造句可能是比較困難的。
【組詞】宿留是一個常用的詞語,一般情況下不會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詞語。
【近義詞】由于宿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詞語,暫時沒有找到類似的近義詞。
【反義詞】同樣地,由于宿留的特殊性,暫未發現對應的明确的反義詞。
注意:在這個回答中,我提供了與題目相關的信息。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關于宿留的信息,請提供更具體的要求。【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