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奏章公開彈劾。《新唐書·陳叔達傳》:“後閨薄污慢,為有司露劾。”《宋史·鄒浩傳》:“ 章惇 獨相用事,威虐震赫, 浩 所言每觸 惇 忌,仍上章露劾,數其不忠慢上之罪。”
露劾(lù hé)是古代漢語中的司法術語,指公開彈劾或檢舉官員的罪行,強調以正式、公開的方式向朝廷揭發官吏的不法行為。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露
本義為“顯露、公開”,引申為“使罪行暴露于公衆視野”。如《漢書·朱雲傳》載:“禦史将雲下,雲攀殿檻,檻折……及後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此場景雖未直接用“露劾”,但體現了公開檢舉的精神。
劾
指“審判、揭發罪狀”,《說文解字》釋為“法有罪也”。古代司法體系中,“劾”特指監察官吏對違法者的正式舉劾程式,如《唐律疏議》規定禦史“察官人善惡”。
露劾區别于“密奏”,需通過法定渠道公開呈遞奏章,常見于史籍:
《漢書·蓋寬饒傳》:
“寬饒劾奏衛将軍張安世子彭祖過殿門不下車,并連及安世居位無補。”此處雖未直書“露劾”,但公開彈劾的實質與之相符。
《後漢書·黨锢列傳》:
司隸校尉李膺“劾奏貪濁”,公開懲辦權宦親屬,屬典型露劾行為。
露劾與古代監察制度緊密關聯:
露劾不同于當代“舉報”,其特點包括:
“禦史台……掌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大事則廷辯,小事則奏劾。”此處“奏劾”即露劾的實踐形式。
“凡文武大臣果奸邪貪佞,糾劾得實,具奏黜陟。”明确公開彈劾的合法性。
該詞屬曆史詞彙,今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日常語言中已被“彈劾”“檢舉”等替代。
參考資料:
“露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ù hé,其核心含義為上奏章公開彈劾。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構成:
曆史文獻用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監察制度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史書原文。
百奸别稱博施濟衆草薦子承祀出佐單音詞大萬雕胡動事飛機場豐偉嘎達梅林高傑光彩溢目觀望不前貴要橫眼黉塾黃公酒垆箋檄教敕交火郊儀金邊債券金分驚楊葉幾頭寬借樂道遺榮涼面連理木滿讕墨色皮蛋丕猷妻舅秦茾契洽求田問舍雀鹞山囚生財社師瘦客書方踏博談席鐵闆歌喉廷尉平廳宇通志投斧透情土炭宛延委托書霧文詳覆晞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