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容;寬縱。《北齊書·神武帝紀下》:“ 韓軌 少戇,宜寬借之。”《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四年》:“時帝始親覽朝政,頗事威刑,雖骨肉無所寬借。”
“寬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較少在現代漢語中使用,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見于曆史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寬借”讀作kuān jiè,意為寬容、寬縱,指對他人行為或錯誤采取較為寬大的态度,不嚴苛追究。
《北齊書·神武帝紀下》
“韓軌少戇,宜寬借之。”
——意為韓軌性格憨直,應寬容對待他。
《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四年》
“雖骨肉無所寬借。”
——描述君主嚴厲執政,即使對親屬也不寬容。
該詞多用于古代政治或人物評價語境,如史書、奏議等,現代可用“寬容”“寬待”等替代。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北齊書》《資治通鑒》等文獻。
寬借是指在有限時間内向他人暫時借用錢物,一段時間後再還回去。
寬借的字形由左邊的「宀」(寶蓋頭部)和右邊的「借」(借身部)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寬借是一個中國古代的用詞,其源頭較為模糊,但它在古代的文獻中得以廣泛使用。
寬借的繁體字形為「寬借」。
寬借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稍有不同。其「借」字部分更像兩個人相連,表示相互借貸的含義。
1. 他之所以寬借錢給我,是因為我們之間有着長久的友誼。
2. 我希望能夠寬借你一些時間,因為我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商讨。
寬心、借鑒、寬松、借用
借貸、借款、借錢、借用
久借不還、不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