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奏章公开弹劾。《新唐书·陈叔达传》:“后闺薄污慢,为有司露劾。”《宋史·邹浩传》:“ 章惇 独相用事,威虐震赫, 浩 所言每触 惇 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
露劾(lù hé)是古代汉语中的司法术语,指公开弹劾或检举官员的罪行,强调以正式、公开的方式向朝廷揭发官吏的不法行为。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露
本义为“显露、公开”,引申为“使罪行暴露于公众视野”。如《汉书·朱云传》载:“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此场景虽未直接用“露劾”,但体现了公开检举的精神。
劾
指“审判、揭发罪状”,《说文解字》释为“法有罪也”。古代司法体系中,“劾”特指监察官吏对违法者的正式举劾程序,如《唐律疏议》规定御史“察官人善恶”。
露劾区别于“密奏”,需通过法定渠道公开呈递奏章,常见于史籍:
《汉书·盖宽饶传》:
“宽饶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此处虽未直书“露劾”,但公开弹劾的实质与之相符。
《后汉书·党锢列传》:
司隶校尉李膺“劾奏贪浊”,公开惩办权宦亲属,属典型露劾行为。
露劾与古代监察制度紧密关联:
露劾不同于当代“举报”,其特点包括:
“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劾。”此处“奏劾”即露劾的实践形式。
“凡文武大臣果奸邪贪佞,纠劾得实,具奏黜陟。”明确公开弹劾的合法性。
该词属历史词汇,今仅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日常语言中已被“弹劾”“检举”等替代。
参考资料:
“露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ù hé,其核心含义为上奏章公开弹劾。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构成:
历史文献用例: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监察制度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新唐书》《宋史》等史书原文。
黯尔白酇班女扇辫绳璧珰闭幕博综曹娥碑尝巧乘积嗔拳不打笑面出于意外遁天遏籴藩杝法眼公之于众过斗核减合繻画匠浑水摸鱼迦持将军考研枯木众籁钥怜贫惜老灵寺溜索龙擡头鸾台侍郎螺女缕析茅厕内燕拟范牛下歌女及第迁进倩丽淇洹青山翠竹倾祝起早挂晩日佣人渖液石璞寿险收引束柎説念恬惰天怪庭唐娲皇危言覈论乌七八糟香盆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