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教敕的意思、教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教敕的解釋

教誡;教訓。《漢書·江充傳》:“非愛車馬,誠不欲令上聞之,以教敕亡素者。”《世說新語·排調》“攀龍附鳳,并登天府”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張敏集》《頭責子羽文》曰:‘……於是 子羽 愀然深念而對曰:“凡所教敕,謹聞命矣。”’”《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曆九年》:“ 寶臣 謝教敕不謹,封杖授 承嗣 ,使撻之; 承嗣 遂杖殺 寶正 ,由是兩鎮交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教敕(jiào ch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教育訓導與命令告誡雙重含義的複合詞,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字源與核心釋義

  1. 字義分解

    • 教:本義為教導、訓誨。《說文解字》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強調上行下效的教育行為。
    • 敕:原指告誡、命令,後特指帝王诏書。《說文解字》載:“敕,誡也”,含權威性指令之意。
    • 合成詞義:結合二者,“教敕”指通過權威性訓示進行教育或誡勉,常見于官方文書或長輩訓導。
  2. 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教敕”包含兩層含義:

    • 教育訓導:如“父母教敕,恭敬聽從”(強調家庭教化)。
    • 命令告誡:如“朝廷教敕,臣民恪守”(體現官方指令性質)。

二、曆史語境與文體特征

  1. 漢代诏令文體

    漢代公文中,“教”為諸侯王谕令,“敕”為天子诏命。“教敕”連用多見于下行文書,如《後漢書·窦融傳》載:“融承制立教敕,安撫邊民。”

  2. 禮法教育功能

    古代家訓文獻中,“教敕”強調倫理規訓。如北宋司馬光《家範》:“慈母敗子,愛而不教敕”,警示溺愛失教之弊。


三、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教敕”因語境古典而使用頻率降低,但仍在史學、文獻學領域保留原義。其核心概念可概括為:

權威主體通過訓誡與命令實現教化目的的行為或文書。

此釋義綜合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古語詞的注解原則。


“教敕”是融合教育性與命令性的複合詞,根植于中國古代禮法制度,兼具家庭教化與行政指令功能,體現了傳統社會“寓教于令”的文化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教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ào chì,其核心含義為教誡、教訓,通常指通過教導進行告誡或訓導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教誡與訓導
    指通過語言或行動對他人進行告誡、教育,帶有糾正或引導的意圖。例如《漢書·江充傳》中提到:“非愛車馬,誠不欲令上聞之,以教敕亡素者。”
    (這裡的“教敕”強調通過訓誡避免失禮行為。)

  2. 複合詞結構

    • “教”:教導、教育(如“因材施教”)。
    • “敕”:本義為皇帝诏令(如“敕命”),引申為告誡、整治(如“敕身齊戒”)。
      二者結合後,詞義側重于通過權威性的教導進行規範。

二、文獻用例

  1. 古代典籍

    • 《世說新語》南朝梁劉孝标注引《頭責子羽文》:“凡所教敕,謹聞命矣。”
      (此處表示對教誨的恭敬接受。)
    • 《資治通鑒》中記載唐代宗時期官員的訓誡行為,亦用“教敕”表達上級對下級的規範。
  2.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書面表達。


三、近義詞與相關詞


四、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世說新語》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颠編弄比勘藏機常山陣成結車仗玷缺吊死鬼鼎貴罰極廢去馮铗縛紥瓜熟蔕落撼撞好說話兒卉裘混俗檢格奸心交頭瘠弱九皐枯毫困戹蠟筆爛醉如泥撩風裡尉茅龍蒙冤受屈眇芒木槌甯康盤夷跑電偏長批砉導窾青身磬聲氣象衛星騎羊執穗曲承辱賤入律騷激上兵山鵑稍縱則逝沈郁史裁蝨處裈熟擣疏瀹索鐵體制圖畫紙侻陋萬不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