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的色澤。亦泛指如墨之色。 唐 白居易 《遊悟真寺》詩:“粉壁有 吳 畫,筆彩依舊鮮;素屏有楮書,墨色如新乾。” 宋 晁貫之 《墨經·色》:“凡墨色紫光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為下。”《宋史·範純仁傳》:“晝夜肄業,至夜分不寝,置燈帳中,帳頂如墨色。”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藝文賞鑒》:“﹝ 夏珪 ﹞工人物山水,醖釀墨色,麗如染傳,筆法蒼老,墨汁淋漓。” 葉聖陶 《倪煥之》十五:“一滴一滴,眼淚從她的眼眶裡滾出了,掉在手裡的信箋上,墨色着了濕顯得光潤奪目。”
“墨色”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墨色指墨的色澤,即墨汁本身的顔色,通常形容黑色或深黑色。在傳統語境中,既指書寫繪畫的黑色顔料,也可泛指如墨的深暗色調,如“墨色夜空”。
藝術與文化内涵
在水墨畫中,墨色通過水分調節呈現多層次變化,分為焦、濃、重、淡、清五種色調(即“墨分五色”),并通過筆觸幹濕表現豐富質感。這種技法賦予畫面虛實相生的意境,如宋人晁貫之評價“紫光墨色為上品”。
文學與意象運用
常用于詩詞書畫中,表達深沉、神秘或肅穆的情感。例如白居易詩中“墨色如新乾”形容字迹曆久彌新,明代田汝成則以“墨色淋漓”描述山水畫的蒼勁筆法。
延伸用法
偶用于比喻,如《宋史》記載“帳頂如墨色”,借指被燈煙熏黑的顔色;古代刑罰中的墨刑(刺面染黑)也與此相關,但此為邊緣釋義。
墨色既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核心表現語言,也是文學中承載文化隱喻的經典意象,其内涵從具體顔色擴展至美學與哲學層面。
墨色是指墨汁的顔色或深淺度,通常是指黑色或類似黑色的顔色。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文字、繪畫或其他藝術作品中的黑色或黑色調。
墨色這個詞可以拆分為3個部首,分别是"黑"、"水"和"色"。根據拆分部首,墨色的總筆畫數為17。
墨色一詞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的書法、繪畫以及墨的制作和使用密切相關。墨色常常被用來形容中國文人墨客的作品,如詩詞、字畫等。
墨色的繁體字是「墨色」,發音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墨色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墨淚」。
1. 他的字迹墨色濃郁,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
2. 畫家運用墨色的變化,給作品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3. 這幅山水畫的墨色非常豐富,把山水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緻。
墨汁、墨水、墨迹、勾墨、墨香等。
黑色、深色、烏黑等。
白色、淺色、明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