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專營家産而無遠大志向。《三國志·魏志·陳登傳》:“ 備 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 元 無名氏 《喜春來》曲:“春方好處花将過,人到榮時髮已皤。求田問舍待如何?皆未可,樽有酒且高歌。”《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如今這些貪人,擁着嬌妻美妾,求田問舍,損人肥己。”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八章第三節:“北方的士族一過 江 來,就紛紛求田問舍。”亦省作“ 求田 ”。 宋 王安石 《遊西霞庵約平甫至因寄》詩:“求田此山下,終欲忤 陳登 。”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一五:“一事避君君匿笑, 劉郎 才氣亦求田。”
“求田問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指隻知道購置田地和房産,謀求個人私利,比喻缺乏遠大志向,帶有貶義。
源自《三國志·魏書·陳登傳》:
劉備曾批評許汜:“君有國士之名,卻隻知‘求田問舍’,言無可采。”
- 背景:東漢末年,名士許汜拜訪陳登時,因隻顧談論購置田産,被陳登輕視。後劉備以此例諷刺其胸無大志。
該成語提醒人們不應局限于物質追求,而應心懷更廣闊的理想。其批評性常用于文學或議論中,警示過度關注私利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成語詞典。
求田問舍,是一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非常勤奮,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求:拆分部首是氵(水),總計3畫。
田:拆分部首是田,總計5畫。
問:拆分部首是口,總計7畫。
舍:拆分部首是戈,總計7畫。
《求田問舍》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具體,最早見于《韓非子·情操》一篇,但是它的含義已經被廣泛應用。
繁體形式為「求田問舍」。
古時候「舍」字的寫法稍有差異,為「捨」。
他每天早出晚歸,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上,真可謂是一心向學,不求田問舍。
求學、田園、問詢、舍己、田聖、問事。
奮發圖強、勤學苦練、勵志向上。
安于現狀、懶散無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