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黉塾的意思、黉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黉塾的解釋

學校。 沉惟賢 《<萬國演義>序》:“即黌塾之師,用以發明事理,啟牖來學,亦於是乎汲汲焉。”引申為在校讀書、學習。 梁啟超 《譯印政治小說序》:“彼夫綴學之子,黌塾之暇,其手《紅樓》而口《水滸》,終不可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黉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沈惟賢《〈萬國演義〉序》:“即黉塾之師,用以發明事理,啟牖來學。”。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中也提到學子在“黉塾之暇”閱讀小說,進一步佐證其與學習場景的關聯。

引申含義

除指代實體學校外,還可引申為在校讀書、學習的行為。

使用注意

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若需更權威的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研究資料。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多個來源的解釋,如需具體文獻原文可進一步查閱《萬國演義》序文或梁啟超相關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黉塾的意思

黉塾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學校、書院或學堂。在古代中國,黉塾是傳授經義、教育學生的機構。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黉(部首黑,共11畫):表示黑暗、陰暗。

塾(部首土,共12畫):表示堂房、學校。

來源和繁體

黉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黍離》:“有黍離離,實其白子。乘疏疏,神之格子。”其中“黍離離”和“神之格子”即是古代對學堂、書院的稱呼。

在繁體字中,黉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黉塾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黉”的上半部分曾寫作“黑”,下半部分與現代寫法相似;“塾”的下半部分曾寫作“聿”,上半部分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張老師是這個黉塾的創辦人,他已經教導了無數學子。

2. 我曾經在一所古老的黉塾中學習經義。

組詞

黉黉(形容詞,意為黑暗的、昏暗的)

塾塾(名詞,意為學堂、學校)

近義詞

書院、學堂、學校

反義詞

家庭教育、學習自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