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治理經國大業。《史記·秦始皇本紀》:“應時動事,是維皇帝。”
(2).指日常應用器具。 宋 吳自牧 《夢粱錄·民俗》:“或有新搬移來居止之人,則鄰人争借動事,遺獻湯茶,指引買賣之類。” 宋 吳自牧 《四司六局筵會假賃》:“如富豪士庶吉筵兇席,合用椅卓,陳設書畫,器皿盤合動事之類,則顧喚局分人員,俱可完備,凡事毋苟。”參見“ 動使 ”。
動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指勞役、工程之事
古代指需要動用人力進行的土木工程或徭役活動。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例:《禮記·王制》:"用地小大,視年之豐耗……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民鹹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動事。" 鄭玄注:"動事,謂役使。"
指引發事端或變故
強調行為對局勢産生的變動性影響。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例:《史記·平準書》:"富商大賈……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币以贍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是時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銀錫……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缋,為皮币,直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薦璧,然後得行。又造銀錫為白金……令民縱得自鑄錢。故吳、鄧錢布天下,而鑄錢之禁生焉。匈奴數侵盜北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食當食者。于是募民能輸及轉粟于邊者拜爵……其後四年,而漢遣大将将六将軍,軍十餘萬,擊胡。"
(方言)指操辦重要事務
部分地區口語中代指籌備婚喪、節慶等儀式性活動。
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李榮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
例:閩南語中"動事"常用于描述置辦婚宴、修繕祖屋等需集體協作的大事。
(罕用)指器物運作
個别文獻中引申為器械啟動或運轉。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例:清末科技文獻《格緻彙編》:"凡機器動事,皆賴汽力。"
"動"本義為改變位置或狀态(《說文解字》:"動,作也"),"事"指人類活動(《說文解字》:"事,職也"),複合後強調需人力介入的重大事項。該詞在現代普通話中已較少使用,多保留于古籍或方言。
權威參考來源:
“動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處理國家重大事務或政治舉措,屬于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出處:
指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或器物,多見于宋代文獻。
出處:
“動事”的兩種含義分别對應政治與生活場景,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夢粱錄》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
暗地百寶百餅百異寶樓扁桃腺伯兄赤繩系蹤蟲絲穿透淬浴珰珥砀駭放傲方檢方潰分謗風勵改窆公律宮聲公章構築物果位鼓鬐寒厥黑非洲洪量浣浣環蝕貨運簡則矯強矯首稽山大王僦渡老天隔不了一層紙柳棉鯉魚風龍陽泣魚門堂密锵锵内想秾李貧子辟逃钤鍵劬勞之恩實生苗失聽霜劍思鲈脍燙印田閑駝翔香港獮猴舞消取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