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agon King] 龍王
洞庭龍君。—— 唐· 李朝威《柳毅傳》
即龍王。《太平廣記》卷四一九引 唐 李朝威 《異聞集·柳毅》:“婦始楚而謝,終泣而對曰:‘賤妾不幸,今日見辱於長者。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媿避,幸一聞焉。妾, 洞庭 龍君小女也。’”《宣和遺事》前集:“﹝ 大觀 二年﹞秋七月, 河 南、 淮 北大旱,詔有道高士 王文卿 祈雨,不應。 文卿 奏曰:‘九江、四海、五湖龍君,皆奉上帝敕命,且停行雨。’” 清 丘逢甲 《書事》詩:“ 洞庭 新進龍君貢,壓倒汪洋 北海 鯤。”參見“ 龍王 ”。
“龍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龍君即龍王,是中國神話中掌管水域的神靈,尤其與海洋、江河、湖泊相關。其形象融合了“龍”的神聖威嚴與“君”的統治者地位,象征自然力量和權力。
神話與文學
唐代李朝威《柳毅傳》中“洞庭龍君”是典型用例,指洞庭湖的龍王。
其他文獻如《太平廣記》《宣和遺事》也多次提及。
現代語境
作為成語時,可形容權勢顯赫者(如領導人、專家),兼具褒義(贊美權威)和貶義(諷刺濫用權力)。
“龍君”在部分方言或特定語境中也可能指代人名(如地方官員),但此用法非主流。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柳毅傳》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龍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通常用來形容龍,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神獸。龍君,即龍的主人或者是龍之君主。
《龍君》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龍”字的部首是“龍”,而“君”字的部首是“口”。整個詞語的筆畫數是7畫(龍:5畫,君:2畫)。
《龍君》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和傳說。在古代文化中,龍被視為一種神奇的生物,具有非凡的力量和智慧。
漢字的繁體字“龍君”與簡體字“龍君”相對應。繁體字主要在一些傳統文化和地區的書寫中使用。
古代漢字寫法多樣,相較于現代的統一标準,存在一些差異。根據古代文獻記載,龍字的古代寫法有變體,如龍、聾、蠪等。君字則保持較為穩定。
1. 龍君在天空中翺翔,展露威嚴的氣勢。
2. 作為一位龍君,他擁有巨大的權力和財富。
與《龍君》相關的組詞有:
1. 龍虎争君子:比喻非凡的人物互相競争。
2. 君子之交淡如水:形容真正的朋友相處時平淡無奇,卻真誠而持久。
3. 龍飛鳳舞:形容某事物活潑而有力量。
與《龍君》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
1. 龍王:指龍的統治者,受人崇拜和敬畏。
2. 龍神:指具有神靈屬性的龍,被崇拜和供奉。
與《龍君》意思相反的詞語暫無明确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