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排律的意思、排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排律的解釋

[long lüshi] 長篇的律詩。一般是五言

詳細解釋

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則有至百韻者。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須對仗。亦可隔句相對,稱為扇對。 元 楊士宏 編《唐音》始列“排律”一目,後世因之。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排律詩》:“按排律原於 顔 謝 諸人, 梁 陳 以還,儷句尤切, 唐 興,始專此體,而有排律之名……大抵排律之體,不以鍛鍊為工,而以布置有序、首尾通貫為尚。”《紅樓夢》第七六回:“咱們兩個都愛五言,就還是五言排律罷。”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近體一篇,為句凡八,句必屬對,音必相間,其溢於八者為排律……排律之長者,韻可纍百,是為長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排律是漢語詩歌體裁術語,指律詩的一種擴展形式,在保持律詩基本規則的基礎上,突破句數限制的長篇律詩。其核心特征與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礎定義

排律又稱“長律”,屬于近體詩範疇。它在遵循律詩平仄、對仗、押韻等格律規範的前提下,将篇幅擴展至十句以上(通常為雙數句),除首聯與尾聯外,中間各聯均需嚴格對仗。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詩詞格律》(王力著)。


二、形式特征

  1. 句數靈活

    最少十句(五韻),多可達百韻以上,如杜甫《秋日夔府詠懷》長達一百韻。

    來源:《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

  2. 對仗要求

    除首尾兩聯外,中間所有聯句必須工整對仗,且需避免句式重複。

    來源:《漢語詩律學》(王力著)。

  3. 押韻規則

    一韻到底,押平聲韻,韻腳需符合平水韻部,不得換韻或重複用韻。

    來源:《詩詞格律概要》(王力著)。


三、曆史發展與代表作品

排律興起于唐代,是律詩成熟後的變體。杜甫、白居易等詩人将其推向高峰,代表作如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明清科舉考試中的“試帖詩”亦采用排律形式。

來源:《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滄浪詩話校釋》(郭紹虞校注)。


四、文學地位與功能

排律因篇幅較長,適于叙事、贈答、詠懷等題材,可容納更複雜的内容與情感表達,但創作難度較高,需兼顧格律嚴謹與意脈連貫。

來源:《中國詩學體系論》(陳良運著)。

排律是律詩體式的延伸,以格律嚴整、對仗精工、篇幅自由為标志,體現了漢語詩歌形式美學的深度發展。

網絡擴展解釋

排律,又稱長律,是律詩的一種擴展形式,具有嚴格的格律要求。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該詞:

1. 定義與起源 排律是由律詩擴展而成的長篇詩體,通常指十句以上(五韻十句起)的律詩。其名稱源于元代楊士弘《唐音》,明代開始普遍使用。五言排律在南北朝已有雛形,七言排律則由杜甫首創。

2. 格律要求

3. 分類與特點

4. 曆史應用 唐代科舉将五排作為法定試帖詩,成為文人必修文體。典型作品如杜甫《秋日夔府詠懷》長達一百韻(200句),堪稱排律典範。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2、3、4、5、6、11的權威信息,如需完整考據可查閱相關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發蒼顔闆結保衛延安卞寶不哼不哈佁儗仇猶春酒搗虛批吭打如意算盤得仙的語動不失時斷虹笃人耳跟廂朏壯服斃父與子工言孤上賀葛鴻沆歡奮化轉進率籍圖稞麥魁酋連汙列星麗事厘剔綸組節束履險蹈危明治内身骈胎漂說強詞奪正遣将青連錢慶喜輕下慢上祈羊榷取踆兔神旌手禀嘶嗌送暖偎寒湯引韬迹條檢恌躁危弦烏集物資銷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