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排律的意思、排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排律的解釋

[long lüshi] 長篇的律詩。一般是五言

詳細解釋

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則有至百韻者。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須對仗。亦可隔句相對,稱為扇對。 元 楊士宏 編《唐音》始列“排律”一目,後世因之。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排律詩》:“按排律原於 顔 謝 諸人, 梁 陳 以還,儷句尤切, 唐 興,始專此體,而有排律之名……大抵排律之體,不以鍛鍊為工,而以布置有序、首尾通貫為尚。”《紅樓夢》第七六回:“咱們兩個都愛五言,就還是五言排律罷。”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近體一篇,為句凡八,句必屬對,音必相間,其溢於八者為排律……排律之長者,韻可纍百,是為長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排律,又稱長律,是律詩的一種擴展形式,具有嚴格的格律要求。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該詞:

1. 定義與起源 排律是由律詩擴展而成的長篇詩體,通常指十句以上(五韻十句起)的律詩。其名稱源于元代楊士弘《唐音》,明代開始普遍使用。五言排律在南北朝已有雛形,七言排律則由杜甫首創。

2. 格律要求

3. 分類與特點

4. 曆史應用 唐代科舉将五排作為法定試帖詩,成為文人必修文體。典型作品如杜甫《秋日夔府詠懷》長達一百韻(200句),堪稱排律典範。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2、3、4、5、6、11的權威信息,如需完整考據可查閱相關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排律

排律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扌」和「巾」兩部分組成,其中「扌」是手的意思,「巾」表示布帛。這個詞彙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是屬于常用漢字範疇中的一個。它是一個名詞,可以表示一種古代文學體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排律的部首是「扌」和「巾」。部首又稱為偏旁,是指漢字中的構字要素。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确定字的意義或字的讀音。排律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

排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它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排律是中國古代一種詩歌體裁,形式上與曲子相似,富有規律性和韻律美。排律注重音律和韻味的表現,多用于詠史、抒懷等主題。

繁體

排律的繁體字為「排侖」。在繁體字書寫系統中,「侖」是「律」的繁體字形式,而「律」在這裡則指的是規律性的音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系統中,排律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說法,古代「扌」的形狀有時候會很小,相當于現代漢字中的「撇」。而「巾」的形狀則較為簡化,類似于現代漢字中的「一」。

例句

1. 他用排律寫下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2. 這首排律以史詩般的宏大叙事令人歎為觀止。

組詞

排列、排隊、律動、律師。

近義詞

詞牌、律詩、格律。

反義詞

散文、自由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