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蘋與藻。皆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寘諸宗室, 季蘭 屍之,敬也。”《詩·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漢 鄭玄 箋:“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于公宮,祖廟既毀,教于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之祭,牲用魚,芼用蘋藻,所以成婦順也。”
(2).泛指祭品。 唐 韓愈 《湘中》詩:“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明 李東陽 《送衍聖公聞韶襲封還阙裡》詩:“ 魯 郡山川歸舊國, 孔 林蘋藻薦新盤。”
(3).用作祭祀的代稱。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 王氏 ﹞自服勤蘋藻,祗奉宗祧。” 宋 司馬光 《祭齊國獻穆大長公主文》:“蘋藻必親,無違婦職。”
(4).語本《詩·召南·采蘋序》:“《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則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後因以“蘋藻”借指婦女的美德。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晝錦》:“﹝ 王氏 ﹞嗣育蘭蓀,孝全蘋藻。”《鏡花緣》第四二回:“女子而嫻文藝,亦增蘋藻之光。”
蘋藻(píng zǎo)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字源與本義
二者均為潔淨水生植物,故合稱“蘋藻”代指祭品或謙稱自身才學。
二、文化引申義
三、權威辭書釋義
四、文化關聯
“蘋藻”常與“薦藻”(進獻祭品)并用,如《文心雕龍·時序》以“聚蘋藻以薦知”喻文人荟萃。其意象承載古代禮制思想,體現自然物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主要參考文獻:
“蘋藻”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古代文獻和傳統用法。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析:
“蘋藻”原指兩種水草,即蘋(浮萍)和藻(藻類)。古人常采集它們用于祭祀活動,如《左傳》記載“行潦之蘋藻,寘諸宗室”。
祭祀用品
作為祭品的代稱,如唐代韓愈詩句“蘋藻滿盤無處奠”,明代李東陽詩中“孔林蘋藻薦新盤”均體現此意。
祭祀活動的代稱
引申為祭祀儀式本身,如《順宗實錄》提到“祗奉宗祧,服勤蘋藻”。
婦女美德的象征
源自《詩經·召南·采蘋序》,指女性遵循禮法、承擔祭祀職責的品德,後成為婦德的借喻。
文學中的特殊用法
部分現代資料(如查字典)提到“蘋藻”可形容文辭華美,将“蘋”與“藻”分别解為辭章和文采的象征,但此用法較少見于傳統文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左傳》及唐代詩文等原始文獻。
屏氣蔡暢策得茶褐色塵意楚縠黜名凍閉斷籝哆哆髶髮發辣放大率俸糧高掌遠跖恭節谷簾含消梨河南墜子會府回沙胡志明見實矯翮攪腦汁急就章金井髁身苦雨藍寶石老尊樂玩獵涉淩替莽渺彌散聶切攀龍讬鳳潘文樂旨刨除湓浦口樸樕平淡無味劈腰鋪馬劄子情期人生如寄上下忙室宇水怒水尾殺思憂踏襲鐵箍托盤緼韍文過遂非烏暗窙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