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束脩羊 ”。用作束修的羊。泛指束修。 唐 馮贽 《雲仙雜記·束修羊》:“ 倪若水 藏書甚多……子弟直日看書、借書者,先投束修羊。” 明 李贽 《初潭集·兄弟上》:“窮則開門授徒,計束脩羊,獨善其身。” 清 錢謙益 《和州魯氏先茔神道碑銘》:“公教授弟子,所得束修羊,分給從子及甥,不名一錢。”
“束修羊”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進行區分:
字面含義
該詞由“束修”和“羊”組成。
文獻記載
唐代《雲仙雜記》提到,倪若水藏書豐富,借書者需先投“束修羊”。明代李贽、清代錢謙益的著作中,該詞也指代教學酬勞或贈禮。
比喻義(需謹慎使用)
部分現代詞典(如、8)提出另一層含義:比喻“過于拘泥細節而忽視整體”,類似牧羊人隻關注每隻羊卻忽略羊群管理。
注意:此解釋可能源于對“束”“修”字義的引申,但缺乏明确古籍依據,或為現代誤讀。
與“束脩羊”的差異
另有“束脩羊”一詞(“脩”同“修”),在部分資料中被解釋為“團結一緻對抗外敵”,但此用法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束修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把山羊綁在一起。在引申義中,它表示将一群人團結在一起共同做某項事情。
《束修羊》的拆分部首為⺶(羊字旁)和⺮(竹字頭),其中⺶為4筆,⺮為6筆。
《束修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則寓言故事:“莊子與南華子遊逍遙津,莊子謂南華子曰:‘兒之不學無以緻疑,學之固不足以緻智。夫子固學之矣,而不知止,可以與而遊邪?’遂共推船于水,船之著泥而沉,顧船之泥曰:‘惡乎哉適般輿之害也!’逍遙子曰:‘執船者何罪?為汝以汝之解船者也。若複況乎于汝,則失船亦為汝之解船者也。且善乎,汝失船矣,勿善夫失船者之無賴也。’般輿墜泥而拘,衆人皆笑之。逍遙子曰:‘衆人皆笑汝,汝獨笑衆人,何也?’般輿曰:‘不然。衆人笑我,非我所笑;我笑衆人,亦非衆人所笑。以夫子之世俗之論,則笑者自笑,非人所笑也。且善乎,以夫子之無世俗之論,則笑者非自笑,亦非人所笑也。’逍遙子曰:‘是非著乎人,亦著乎人。是非之不可得著乎人乎?可以與而著乎道乎?而且,子亦欲著乎人乎?’般輿曰:‘不敢。’‘然則奚為其然也?’般輿曰:‘取法乎予,著乎竹帛。’逍遙子曰:‘著乎竹帛,何如?’般輿曰:‘縛石者束修羊。’逍遙子曰:‘若善縛石者乎?’般輿曰:‘嗚呼!其技至矣,石縛形修羊馴,馴形教石,上形親石也。雖然,猶有未始有之者,技之未盡雲爾。’”
《束修羊》的繁體寫法為《束修羊》。
古時候,《束修羊》的寫法為束,穐,義。其中,穐為早期訛誤的寫法,後來統一寫作修。
他們通過互相幫助和合作,成功地束修羊,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組詞:綁羊、團結一緻、合作共赢。
近義詞:團結合作、共同努力、衆志成城。
反義詞:分裂、紛争、各自為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