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制茶具。 唐 陸羽 《茶經·器》:“﹝羅合﹞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羅合”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基本定義
指古代用于篩茶、儲茶的竹制器具,常見于茶道文化中。據唐代陸羽《茶經·器》記載:“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結構與用途
羅合由竹節制成,部分用杉木彎曲并塗漆加固,尺寸規格明确,用于過濾茶末或保存茶葉,是茶藝中的重要工具。
部分資料(如)提到“羅合”可表示“事物相互交錯、糾纏”的狀态,由“羅”(網)和“合”(捆綁)的本義引申而來,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相關。
總結建議
若需引用學術或曆史文獻,建議優先采用“竹制茶具”的解釋,因其有明确出處(《茶經》)且多源印證。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茶經》原文或茶文化相關研究。
羅合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事物的聚集、集合、組合的意思。
羅合的部首是糸(mì),又叫纟部,總共有15個筆畫。
羅合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中,意指百合花鐘,表示百合花瓣衆多,綻放如鐘,形象地描繪了聚集、集合的意象。
在繁體字中,羅合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羅合」。
在古代,羅合的寫法有所變化。商代時期将羅寫作「羅」,合寫作「閤」。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演變為今天的「羅合」。
1. 各個部門羅合起來共同協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業績。
2. 他安排了一個有趣的遊戲,把大家羅合在一起,增進了大家的交流。
1. 羅索:指行動遲緩、不積極。
2. 羅列:指按一定次序或順序排列。
3. 合并:指将兩個或多個相鄰的事物或組織整合為一個整體。
聚集、集合、組合、凝聚、聚攏。
散開、分散、解散、分解、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