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水銀和金為泥作飾、用玉制成的檢。古代天子封禅所用。《太平禦覽》卷五三六引 晉 司馬彪 《續漢書·祭志》:“有玉牒十枚列於方石旁,東西南北各三,皆長三尺,廣一尺,厚七寸。檢中刻三處,深四寸,方五寸,有蓋;檢用金縷五周,以水銀和金為泥。”因指封禅所用的告天書函。《漢書·武帝紀》“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 泰山 ” 顔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孟康 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刻石紀號,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檢之封焉。”《梁書·許懋傳》:“且 燧人 以前,至 周 之世,未有君臣,人心淳樸,不應金泥玉檢,升中刻石。” 清 金志章 《因樹亭觀唐明皇磨崖碑》詩:“金泥玉檢著符瑞, 江 茅 鄗 黍昭虔供。”
“金泥玉檢”是一個與古代帝王封禅儀式相關的成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封禅儀式:
古代帝王(如漢武帝、唐玄宗)為彰顯功績,會在泰山舉行封禅大典,向上天禀告治國成就。此時需将記載功績的玉牒文密封于“金泥玉檢”中,以示神聖與隆重。例如《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封禅時使用“金泥玉檢”存放刻石紀號的文書。
若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漢書》《梁書》等典籍原文。
《金泥玉檢》是一個成語,意思指金字朱泥寫成的字畫,象征着品質優良的書法作品。
《金泥玉檢》的拆分部首是金、泥和玉,它們分别屬于金字的金部、泥字的水部和玉字的玉部。根據筆畫順序拆分,金字有8畫,泥字有8畫,玉字有5畫。總體來說,共有21畫。
《金泥玉檢》最早出現于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蘭亭集序》:“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後來逐漸引申為稱贊優秀書法作品的詞語。
《金泥玉檢》是《金泥玉檢》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金泥玉檢》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變化。
他的字迹優美,堪稱《金泥玉檢》。
金銀玉石、泥土塗抹
金玉良言、字句精妙、書法瑰寶
拙劣筆迹、篆刻錯誤、書寫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