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ese parasol(tree)] 一種落葉喬木,長柄葉呈掌狀分裂,開黃綠色單性花。木材質輕而堅韌,可制樂器等。種子可食,亦可榨油
左右種梧桐。——《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木名。落葉喬木。種子可食。亦可榨油,供制皂或潤滑油用。木質輕而韌,可制家具及樂器。古代以為是鳳凰栖止之木。《詩·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孔穎達 疏:“梧桐可以為琴瑟。”《莊子·秋水》:“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唐 聶夷中 《題賈氏林泉》詩:“有琴不張弦,衆星列梧桐。須知澹泊聽,聲在無聲中。” 明 範受益 王錂 《尋親記·局騙》:“餒腹欲餐胡地雪,梧桐巢破鳳凰分。”
(2).鳥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梧桐》:“京師十月以後,則有梧桐鳥等。梧桐者,長六七寸,灰身黑翅,黃嘴短尾。市兒買而調之,能於空中接彈丸,謂之打彈兒。”
梧桐(wú tó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植物名詞,其釋義可從語言學、植物學及文化象征三個維度展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梧桐:落葉喬木,樹幹挺直,樹皮綠色、平滑,葉大,掌狀分裂,花黃綠色。木材白色,質輕而堅韌,可制樂器或器具。種子炒熟可食,亦可榨油。(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拉丁學名 Firmiana simplex,屬錦葵科梧桐屬,原産于中國及東亞地區。其樹皮呈青綠色,故别稱“青桐”(來源:《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詩經·大雅·卷阿》載:“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鳳凰非梧桐不栖的典故,使其成為“高貴”“祥瑞”的象征(來源:程俊英譯注. 詩經譯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與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均以梧桐寄托寂寥愁思,形成中國文學中的“梧桐雨”意象(來源: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後漢書·蔡邕傳》記載“焦尾琴”以梧桐木制成,因其木質輕韌、共鳴清越,自古為制琴首選材料(來源:[二十四史]點校本,中華書局)。
注:以上文獻來源可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nlc.cn)或高校學術數據庫檢索驗證原文。
梧桐(學名:Firmiana platanifolia)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落葉喬木,其詞義可從植物學特征和文化象征兩方面解析:
科屬與别名
屬于錦葵目梧桐科,又名青桐、桐麻,原産中國,南北各省均有分布,與法國梧桐(實為懸鈴木科植物)存在本質區别。
形态特征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環境,耐寒耐旱,適應性強;適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根系發達但忌積水,壽命可達百年以上。
經濟用途
木材輕軟堅韌,可制樂器(如古琴)和家具;樹皮纖維用于造紙編繩,種子可食用或榨油。
城市綠化
因樹冠傘形優美、葉大蔭濃,常作為行道樹和庭院觀賞樹種,兼具淨化空氣、降噪功能。
祥瑞與高潔
古代傳說鳳凰“非梧桐不栖”,象征祥瑞降臨;其挺拔姿态亦喻高潔品格。
愛情與離别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梧桐與懸鈴木的差異或具體詩詞引用,可查看網頁和中的對比分析。
暗匣敗法亂紀白過本據避阱入坑畢門長龍鼂采塵境弛解赤小豆抽吸道順頂樁洞室反故防隅粉花拊絃撫有蓋冒甘雨隨車功名富貴挂麪過翼壞人壞事皇親矯言僞行雞籠金馬獎集訓眷齒袀袨苦口樏梩兩政鱗蛇闾弄綿弱迷蒙墨豬慕尼黑木制品軯礚姘人遣将徵兵蓐惱僧房唼咂盛衰興廢十二樓收夷孫謀陶土跳百索通權達理吞風飲雨吻舌無門下先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