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愛善良。《史記·外戚世家》:“ 高後 崩。大臣議立後……皆稱 薄氏 仁善,故迎 代王 ,立為 孝文皇帝 。” 魯迅 《準風月談·“推”的餘談》:“古之‘第三種人’,好像比現在的仁善一些似的。”
仁善(rén shàn)是漢語複合詞,由“仁”與“善”兩個核心道德概念構成,指兼具仁愛之心與善良品行的道德品質。其釋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仁”的本義
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核心是“愛人”。《說文解字》釋為“親也”,《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闡釋為“仁愛;相親”㊀,強調推己及人的關懷(如《論語·顔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善”的涵義
本義為吉祥、美好,《說文解字》稱“吉也”,引申為心地純良、行為利他。《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善良;慈善”㊁(如《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複合詞“仁善”
融合二者,指内在的仁德與外在的善行相統一。《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仁愛善良”㊀,如《淮南子·覽冥訓》載“仁善之功,積于日用”。
“仁善”是儒家道德體系的基石:
如《禮記·大學》強調“修身”需“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仁善是君子品格的體現。
傳統家訓常倡仁善傳家,如《朱子家訓》言“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體現日常善行㊄。
當代語境中,“仁善”仍被視為:
權威參考來源
㊀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㊁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㊂ 楊伯峻譯注. 《論語譯注》. 中華書局, 2017.
㊃ 萬麗華譯注. 《孟子譯注》. 中華書局, 2016.
㊄ 朱用純著;陳明點校. 《朱子家訓》.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8.
㊅ 張岱年. 《中國倫理思想研究》.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仁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仁愛善良,強調以仁慈之心待人接物的品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仁”指仁愛、同情與道德修養,“善”則代表善良、友好與美德。二者結合,形容人具備寬厚、慈悲的品性,注重以德化人。
作為人名時,“仁善”寄托了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既希望其心懷仁德、友善待人,又寓意人生順遂、善于處世。
與“仁慈”“善良”近義,但“仁善”更突出儒家思想中“仁”的倫理内涵,強調内外兼修的統一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取名建議,可查閱《史記》相關篇章或姓名學資料。
按彈骜肆襃談八戎誖暴北京車站辨囿波茨坦會議拆短察問宸音馳驟打業錢東京夢華錄頓消讀物鄂端風檐輔齶共鳴器規規鬼録圭瓒固山候禽家底嬌媚棘喉僅存謹急金藟進水閘技術革新酒床拒阸鹵田瞞産募兵噴飯品級山千奴共一膽纖繩齊楚親輿缺望羣丑閃輝山蕭山岫矢忠不二吮墨貪惰貪水天璞停産仙蟲相軋鸮鳴鼠暴宵行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