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考的意思、九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考的解釋

謂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績,九考則為二十七年。《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挺身取命,幹茲奧秘。躊躇紫闥,喉舌是執。九考不移,有入無出。” 裴松之 注:“《尚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九考則二十七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考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九考指古代官吏制度中的九年任期考核制度。古代官員任職滿三年進行一次小考(“考績”),三次小考(即九年)稱為“九考”,作為全面評估官員政績、決定升遷或罷黜的重要周期。

例證:

《尚書·舜典》載“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即三年一考、九年三考,合為“九考”之制。

二、制度溯源

此制源于先秦官僚考核體系,後為曆代王朝沿用。漢代确立“考課”制,唐代完善為“四善二十七最”标準,均以九年為全面評估周期,體現古代吏治的長期監督機制。

三、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九考”已罕用,但保留于曆史文獻與學術研究中,引申為對事物長期、多次的考察驗證。

例:

“曆經九考,方見真章”——強調反複檢驗的重要性。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第1卷,第137頁 “九考”詞條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2. 《中國古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2015年),“考課制度”章節詳述九年考核沿革。
  3. 《尚書譯注》(李民注,中華書局,2012年)對“三考黜陟”的制度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

“九考”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特定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九考”指二十七年。古代官吏每三年進行一次考績(即“一考”),因此九次考核(九考)即 $3 times 9 = 27$ 年。這一計算方式源自《尚書》記載的“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制度,即通過三次考核(九年)決定官員升降。

2.文獻出處

該詞見于《三國志·蜀志·郤正傳》:“九考不移,有入無出。”裴松之注引《尚書》進一步解釋:“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九考則二十七年。”。此句描述郤正長期任職未變動,體現其職位穩固性。

3.制度背景

4.現代應用

該詞現已罕用,僅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多用于形容古代官員長期任職或制度運作的穩定性。

“九考”是古代官僚制度的時間計量單位,兼具數學計算(3×9)與制度文化内涵,需結合《尚書》《三國志》等文獻理解其曆史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拜既霸說博識洽聞差彊人意齒禮斥棄持支雠古脆爽大溲德經的顱奠都點石成金地丑力敵東土九祖二台發展速度根業苟免挂須貴耳賤目鼓司漢土厚意儉恡交警棘蘿激賞庫兩行蓮花府厲揭鱗苔六禮南宋撚撚昵昵魄散魂飛青怵青喜鋭師儒家經書飾甲底兵霜糖思蒓鲈死裡逃生瑣眇貪路踏飧天定天君庭合童男童女瓦裡危擁文抄公小妖精吓射隙讐協事蟹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