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飧的意思、踏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飧的解釋

飽食。 唐 李賀 《感諷》詩之一:“縣官踏飧去,簿吏復登堂。” 王琦 彙解:“踏飧,飽食之意。”飧,一本作“ 飡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踏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讀音與結構
    讀作tà sūn,由“踏”和“飧”組成。其中“踏”通“”(具體含義待考,可能與“飽足”相關),“飧”指晚飯或熟食,後引申為飲食。

  2. 基本釋義
    意為飽食,即吃飽的狀态。該詞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感諷》詩之一:“縣官踏飧去,簿吏復登堂。”,描述了官員飽餐後離開的場景。清代學者王琦在《李長吉歌詩彙解》中注解“踏飧”為“飽食之意”。

  3. 用法與出處
    主要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不常見。其出現語境多與諷刺官僚生活相關,如李賀詩句暗指官吏飽食終日卻政務懈怠。

  4. 異體字與通假
    部分文獻中“飧”寫作“飡”(異體字),如《李賀詩集》不同版本中存在此差異。

  5. 現代應用
    如今該詞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詩詞賞析。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飽食”“饕餮”等更通用的詞彙。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的讀者參考《李長吉歌詩彙解》《全唐詩》等古籍,或專業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踏飧》的意思

《踏飧》(tà sūn)是一個中國的成語,意為“在飯後散步消食”。通常用來形容飯後散步以促進消化。

拆分部首和筆畫

《踏飧》的“踏”字,部首為“⾏”(xíng),總筆畫數為11;“飧”字,部首為“⻌”(xí),總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踏飧》一詞最早出現于南朝梁代陳思王撰寫的《飲果論》,意為用腳踏在飯後散步。在繁體中,“踏飧”并沒有特定的變化,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字形和書寫方式有所變化。比如,“踏”字的古時候寫法為“䢪”、“蹋”等,而“飧”字古時候的寫法為“飱”、“喰”等。

例句

小明吃完飯後常常去公園踏飧。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踏步、踏實、踏青。

近義詞:散步、步行、漫步。

反義詞:貪食、靜坐、躺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