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莊子 謂不執着于是非的争論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為“兩行”。《莊子·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郭象 注:“任天下之是非。”
(2).兩者一起通行、流行。《毛詩·周南關雎诂訓傳》 唐 陸德明 題注:“故訓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案:詁、故皆是古義,所以兩行。”
(3).兩者一起施行、實行。《新唐書·呂諲傳》:“始在 河西 ,悉知諸将能否,及為尹,奏取材者數十人總牙兵,故威惠兩行。”
“兩行”是一個源自道家哲學的概念,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核心圍繞莊子思想展開:
哲學概念(《莊子》核心釋義)
出自《莊子·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這裡指不執着于世俗的是非争論,順應自然平衡的狀态。莊子主張通過超越對立(如對錯、善惡)達到“天鈞”(自然均衡),體現道家“無為”的處世态度。
具體延伸含義
現代使用示例
在寫作或排版中,“兩行”可指文字分兩行排列(如的造句:“段落之間使用兩行間距”),此時讀音為“liǎng háng”,但此用法與莊子原義無關。
該詞在學術語境下多指向莊子哲學,強調自然均衡的智慧;日常語境則可能僅表示兩列文字或并列關系,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兩行》是指一行又一行的文本或文字。通常用來指代詩歌或書法作品中的句子或字行。
《兩行》的部首是“言”字,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為九畫。
《兩行》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是指古代書法或繪畫作品中,文字或圖案之間留下的空行。在詩歌創作中,指的是一首詩或歌曲中的兩行文字。現代使用中,常以《兩行》比喻一首詩或文章。
在繁體字中,《兩行》的寫法為「兩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多種多樣,不同朝代采用的字體也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兩行》可能會以篆書或隸書風格書寫。
1. 我喜歡讀一首好詩,回味其中的兩行,感受詩人的境界。
2. 這幅書法作品的兩行字寫得非常流利,氣勢磅礴。
1. 兩行淚
2. 兩行情詩
3. 兩行字體
1. 行數
2. 詩句
3. 字行
1. 一篇
2. 辭章
3. 全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