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苟免的意思、苟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苟免的解釋

苟且免于損害。《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孔穎達 疏:“若君父有難,臣子若苟且免身而不鬭,則陷君父於危亡;故雲毋苟免。” 唐 白居易 《讀史詩》之四:“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誅之。”《明史·張逵傳》:“一不蒙譴,則交相慶賀,以苟免為幸。” 聶绀弩 《關于知識分子》:“不過臨難苟免賣友求榮之輩,往往被故意地做了誇大的宣傳,使有心人像 曹先生 之流搖頭浩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苟免”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淵源的行為倫理概念,指通過不正當手段或違背道義的方式逃避責任、災禍或刑罰。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強調君子在危難中應堅守氣節,不可為求自保而喪失原則。

從詞義結構分析,“苟”含草率、姑且之意,引申為不正當的權宜之計;“免”即逃避、免除。二者結合形成貶義色彩濃厚的複合詞,常用于批判缺乏擔當精神的行為。例如《舊唐書·太宗本紀》評述隋炀帝“苟免之徒,附之如市”,即指趨炎附勢、喪失氣節之輩。

該詞的現代用法多出現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評論或道德評判領域。其近義詞包括“偷生”“避責”,反義詞則為“殉節”“赴難”。當代《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将其定義為“苟且求免,隻圖眼前免于禍患”,準确揭示了該詞蘊含的消極逃避特質。

網絡擴展解釋

“苟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ǒu miǎn,其核心含義為“苟且免于損害”,常指在危難或責任面前以不正當方式逃避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經典出處與用法

  1. 《禮記·曲禮上》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強調面對利益不貪求,面對危難不逃避,否則可能陷他人于危亡。

  2. 白居易《讀史詩》
    “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誅之。”
    ——指出僥幸逃避雖能暫時免禍,但終将受到懲罰。

  3. 曆史用例

    • 《明史·張逵傳》提到官員以“苟免為幸”,暗含對趨利避害者的批評。
    • 曹聚仁曾贊蔣夢麟“臨難不苟免”,反襯“苟免”的貶義色彩。

三、使用場景與評價


四、現代啟示

“苟免”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擔當精神的重視。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逃避社會責任、自私自利行為的批判,倡導“臨難不苟”的勇氣與責任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禮記》《明史》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熬谷白漭漭八級工資制擯贊碧芽不惜工本俶載賜垂大塊文章的耗等壓線滴滴嗒嗒低顔哆啰呢獨然芳蟻煩言扶輪富于春秋官名貴步國賦海陵倉後效渾亂讦激狂海來人來函老牌冷金冷門潦污離别烈漢令居吝口樓煩馬相如末篇募緣難戹遷土曲譜髯主簿軟舞三車客生菜失柄勢不可擋十指倉失之毫厘,謬以千裡刷的碩果僅存聽房通晨讬說未敢苟同我躬蝸涎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