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的法則,标準。
"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道德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道經"共同構成這部道家核心文獻。以下從漢語詞典及哲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結合權威文獻進行闡釋:
"德"的本義
據《漢語大字典》,“德”古作“惪”,從“彳”(行走)從“直”(正直),本義為“循正道而行”。《說文解字》釋為“升也”,引申為内在修養與行為準則(《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第345頁)。
"經"的含義
“經”指經典、常道,如《釋名·釋典藝》雲:“經,徑也,常典也”,意為永恒的根本法則(《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89頁)。
"德經"共44章(通行本第38-81章),核心圍繞“德”的實踐展開:
德與道的關系
“德”是“道”的具體顯現。《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指出最高層次的德順應自然,不刻意标榜(《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12頁)。
德的實踐維度
強調“無為”“守柔”“謙下”等準則,如“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66章),體現謙卑包容的德行(《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第265頁)。
主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第57章),提倡清靜無為的治理方式(《道家思想史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第89頁)。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倡導返璞歸真,滋養内在德性(《中國倫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56頁)。
(注:以上文獻為學界公認權威著作,具體章節頁碼可于實體書或知網、讀秀等學術平台檢索驗證。)
“德經”是道家經典《道德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德經”指道德的法則與标準,是《道德經》的下篇(傳世本中為後44章),與《道經》共同構成道家核心思想體系。其核心圍繞“德”展開,強調順應自然規律的行為準則。
作為道家文化三大經典之一(另二者為《易經》《南華經》),《德經》對中華傳統哲學、政治倫理産生深遠影響,其“德治”思想與儒家“仁政”形成互補。
注: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及“德經”作為獨立成語的用法,但主流學界普遍認為該詞特指《道德經》組成部分。建議優先參考古籍原典及權威注疏。
拔樹搜根鞭鐧鼈殼扇嘲慠饬化純合體錯出打富濟貧盜環道眼巅墆墊濕丁娘十索抵事房缗法政瘋瘋勢勢風蓋貫額鬼吹孤壘漢分桓伊筝混混沄沄活便見始知終焦燎介吝徑寸鸠占鵲巢畯德君贶枯木發榮闌殚累月毛葛目裂排球隊前不着村,後不着店強韌巧言如簧棄公營私秦典輕鬓傾排慶霄權智三梆三屍暴跳神龛實際疏眉朗目田貨庭蕪绾握烏雜現成缃帻陷将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