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濟橋的意思、安濟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濟橋的解釋

即 趙州橋 。在今 河北省 趙縣 。 宋 周煇 《北轅錄》:“未至城( 趙州 )五裡渡石橋,石橋從空架起,工極堅緻,南北長十三丈,闊四之一,實 隋 人 李春 所造, 元祐 間賜名 安濟 ,有 張果老 驢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濟橋是中國古代著名石拱橋,又稱“趙州橋”“大石橋”,位于河北省趙縣洨河上,由隋代匠師李春設計建造于公元595年至605年間。該橋以首創的敞肩拱結構聞名,橋體全長64.4米,主拱跨度37.02米,兩側各設兩個小拱,兼具洩洪、減重、穩固等功能,被譽為“世界橋梁史上的裡程碑”。

從建築技術角度分析,安濟橋采用縱向并列砌築法,由28道獨立拱券縱向拼接而成,橋面坡度平緩(約6.5%),欄闆雕刻蛟龍、竹節等紋樣,展現隋代石作工藝巅峰水平。其“敞肩拱”設計比歐洲同類結構早1200餘年,被收錄于《中國大百科全書·橋梁卷》。

文獻記載方面,唐代中書令張嘉貞撰寫的《安濟橋銘》明确記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迹也”,《宋史·方技傳》則記載北宋匠人懷丙曾修複此橋。現代橋梁專家茅以升在《中國古橋技術史》中評價該橋“結構新穎,造型美觀,施工技術卓越”。

文化意象層面,安濟橋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2015年獲評國際土木工程曆史古迹。民間流傳“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的諺語,元代詩人劉百熙贊其“架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現橋體存有曆代車轍痕迹及修繕題刻,成為研究中國古代交通史的重要實證。

網絡擴展解釋

安濟橋的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曆史橋梁區分解釋,主要涉及兩座著名古橋:

一、趙州安濟橋(趙州橋)

  1. 基本信息
    位于河北省趙縣洨河上,由隋代匠師李春設計建造(公元595-605年),宋哲宗賜名“安濟橋”。橋長50.82米,寬9.6米,單孔敞肩石拱結構,主拱跨徑37.02米,拱高7.23米。

  2. 核心特點

    • 首創敞肩拱:主拱兩側各設兩個小拱,既減輕橋體重量,又增強洩洪能力;
    • 科學結構:28道獨立拱圈縱向并列,局部損壞不影響整體穩固性;
    • 美學價值:橋身線條流暢,欄闆雕刻精美,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
  3. 曆史地位
    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石拱橋,比歐洲同類橋早約700年,1961年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二、衡水安濟橋

  1. 建造背景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滏陽河上,初為明代天順年間(1457年)木橋,萬曆五年(1577年)改建為七孔石拱橋,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後獲賜名“安濟橋”。

  2. 結構特征
    全長116米,寬7.5米,七孔連拱設計,橋面兩側有58根望柱,柱頂雕刻石獅,欄闆飾卷雲紋寶瓶浮雕。

  3. 近代變遷
    1937年中孔被日軍炸毀,後經多次修複,現存橋體為水泥與石料混合結構。


三、文化象征意義

“安濟橋”一詞衍生出比喻義,象征“助人渡過難關的力量”,常用于贊美互助精神或解決問題的智慧。

注:兩座橋梁常被混淆,需根據地理位置(趙縣/衡水)和建造年代(隋代/明代)區分。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趙州橋志》或衡水文保檔案。

别人正在浏覽...

暗考白紙黑字白種人寶箓擘面不列颠百科全書不遷采葑長铍僢僢傳為佳話楚妃吟從彜倒履調奏躲賬房苑反面教員風流調法風走奮進負名賦性高筵革諱鬼督郵鬼籍裹抹駭栗濠上泓涵家祖筋道經承決别君子之交淡如水來書老虎班崂山量器糲粱爐捶論谏賣撲木客大冢母音女貌郎才桑林善謀拾菜孃仕門屬國淑靈田舍人偷空烏駮鰕簾相娛小交會下三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