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論谏的意思、論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論谏的解釋

(1).論述講谏的方法。 宋 蘇洵 《谏論上》:“古今論諫,常與諷而少直,其説蓋出於 仲尼 。”

(2).議論和進谏。 宋 陸遊 《太師魏國史公挽歌詞》之一:“論諫寧中止,謀謨不苟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論谏是漢語中由"論"與"谏"構成的複合詞,指通過論述道理的方式向君主進言規勸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議論和進谏",強調在勸谏過程中既要有理論依據又需注重表達方式。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聞之:君明臣忠,論谏無隱",體現古代君臣議政的互動關系。

從構詞法分析,"論"指系統闡述觀點,《說文解字》釋為"議也";"谏"則特指下對上的規勸,《周禮·地官》注"谏猶正也,以道正人行"。二者結合形成特定政治語境用語,常見于史書記載,如《新唐書·魏徵傳》載"徵見朕是非必谏,如明鏡鑒形,論谏懇切"。

該詞的現代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領域,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研究》指出,論谏制度是古代監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官員通過經筵講學、奏章呈遞等方式履行谏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治思想通史》強調,論谏行為體現了儒家"以道事君"的政治理念,既要堅持原則又講究勸谏藝術。

網絡擴展解釋

“論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結合多個權威來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臣子或下屬對君主、上級提出忠言勸谏的行為,強調通過理性論述來糾正決策偏差。該詞由“論”(論述道理)與“谏”(直言規勸)二字構成,體現“以理相勸”的核心特征。

二、具體解釋

  1. 方法層面
    指系統論述進谏的策略與技巧,如宋代蘇洵在《谏論上》中探讨古今進谏方法,主張直言與諷谏的結合。

  2. 行為層面
    包含議論政事與直言進谏的雙重行為。如陸遊詩句“論谏甯中止,謀谟不苟同”體現了谏言者堅持原則的态度。

三、文化内涵

四、現代啟示

在當代組織管理中,論谏精神可引申為科學化、結構化的意見反饋機制,強調以事實為基礎提出建設性批評。

注:更多古籍原文案例可參考《谏論上》《陸遊詩集》等文獻,或訪問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剛表谥炳文不看佛面看金面春申澗刺邪叢遽帶厲地動二晉發撚沸天廢務浮采纥刺星光駕規利妫汭好心好意護岸還童猾頭互惠幾桉講道理簡亮進莊就刑桕燭聚散雷雨雲陵隧勵世緑莎民命墨債山積剖摘親衞遒放遒俊認證三折上尋生賤事本樹蕙淑然思陵俗計體訪童顔婉晦晚學生卍字巾向早小夥校尉廚醯醋廨署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