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君子之接如水 ”。亦作“ 君子之交淡若水 ”。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語出《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絶。” 郭象 注:“無利故淡,道合故親。”《禮記·表記》:“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鄭玄 注:“接或為交。” 孔穎達 疏:“君子之接如水者,言君子相接,不用虛言,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 宋 辛棄疾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詞:“味甘終易壞,歲晚還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莊子·山木》,是形容君子之間交往狀态的經典表述,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出處與原文對比
該成語源自《莊子·山木》中“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通過水與甜酒的比喻,強調真正的友誼應如清水般純淨,而非甜酒般濃烈卻易變質。莊子以“淡”對應君子的道義聯結,以“甘”暗喻小人的利益糾葛。
2. 核心特質
3. 與小人之交的對比
《禮記·表記》進一步闡釋:“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小人因利益聚合,關系如甜酒般熱烈卻易破裂;君子因道義相合,雖清淡卻長久親近,如郭象注“無利故淡,道合故親”。
4. 現代意義
在當代語境中,該成語常被引申為:真正的朋友關系無需頻繁應酬或表面熱情,而是保持適當距離與獨立性,在需要時自然相助。例如富貴時不攀附,落魄時不疏離,體現“隨緣、惜緣、不攀緣”的智慧。
這一成語通過水的意象,既批判了功利性社交,也構建了理想人際關系的标準——純粹、持久且充滿精神共鳴。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一句流傳甚廣的成語,形容君子之間的交往應該如同水一般淡泊恬靜。這句話傳達了一種處世的智慧和人際關系的原則。
這句成語意味着君子之間的交往應該是清淡、平靜和持久的,而不是浮華、虛榮和短暫的。君子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應該遵循“淡如水”的原則,保持内心的寬容和冷靜,不因一時的利益而動搖。
君(吅、口、二)、子(子、子、子)、之(丿、乚、二)、交(亠、立、人、十)、淡(氵、炎、三)、如(女、口、二)、水(氵、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論語·季氏》。原文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這句話表明君子之間的交往應該是淡泊的,而小人的交往則是甘美而濃郁的。這是孔子對待人際關系的一種道德準則與價值取向。
君子之交淡如水(繁體:君子之交淡如水)。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古漢字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意義保持不變。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運用這個成語來形容真誠而持久的友誼。例如:“他們之間的交往一直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摯而平穩。”
君子、淡泊、朋友、情誼、親近、友善。
淡薄如水、淡泊無欲、淡泊名利。
濃厚如醇、濃情蜜意、濃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