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紙黑字的意思、白紙黑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紙黑字的解釋

(1).白紙上留下了黑的字。比喻徒具形式。 ********* 《中國國6*6*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曾不思憲法之所以能有効力,全恃民衆之擁護,假使隻有白紙黑字之憲法,決不能保證民權,俾不受軍閥之摧殘。” 瞿秋白 《鞘聲十二》:“憲法是白紙黑字,一無用處!--請看 曹锟 已經上了總統台,三五天内亂七八糟的便可以将憲法通過了。” 吳晗 《論紀念“五四”》:“新‘五四’運動是人權保障運動,文字法令已經使我們失盡了信心,今後不論再有若幹的白紙黑字,不過是徒供作嘔的穢物而已。”

(2).比喻有确鑿的文字憑據。 趙樹理 《“鍛煉鍛煉”》:“白紙黑字貼在牆上,你還昧得了?” 孫犁 《秀露集·通訊六要》:“因為這究竟不同說話,是白紙黑字,有案可查。”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白紙黑字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白紙黑字”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ái zhǐ hēi z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1. 比喻确鑿的文字憑據
    指白紙上寫下黑字,表示内容清晰明确、不容抵賴或篡改。例如合同、文書等書面證據。
  2. 徒具形式
    部分語境中,也暗指雖有文字記錄,但實際缺乏效力或行動支持(如孫中山提到的“白紙黑字之憲法”)。

二、成語出處


三、用法與例句


四、近義詞


“白紙黑字”既可用于強調書面證據的權威性,也可批判形式主義。其核心在于通過文字記錄強化事實的确定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元雜劇或近現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紙黑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文字清晰明了、言辭切中要害。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白字的部首是白,黑字的部首是黑。白字的筆畫有五畫,黑字的筆畫有八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書法,當時人們在白紙上用黑墨寫字,這樣的文字清晰易辨。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稍有區别,主要是一些筆畫的書寫方式和一些字形的變化。例如,古代的“白”字有三個橫筆畫,而現代則隻有一個橫;古代的“字”字是由兩個立刀旁組成,現代則隻有一個立刀旁。 例句:他的文章白紙黑字,一目了然。 與白紙黑字相近的成語有“字正腔圓”、“一針見血”,它們都形容文字簡練、道出了問題的核心。 與白紙黑字相反的成語可以是“言多必失”,意思是說話越多越容易失言,無法把握重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