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濠水 之上。《莊子·秋水》記 莊子 與 惠子 遊于 濠 梁之上,見鯈魚出遊從容,因辯論魚知樂否。後多用“濠上”比喻别有會心、自得其樂之地。 唐 賈島 《寄令狐綯相公》詩:“不無 濠 上思,唯食圃中蔬。” 宋 蘇轼 《十二琴銘·秋風》:“悲莫悲於 湘 濱,樂莫樂於 濠 上。”
(2).指代 莊子 。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見 柱下 之經二,覩 濠 上之篇七。”
“濠上”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典籍,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具有深厚的哲學與文學意蘊:
一、本義:地理指代 指濠水(今安徽鳳陽境内)岸邊或橋梁之上。此義直接源于其字面組合,是具體的地理位置指向。
來源:該地理概念見于《莊子·秋水》篇的原始記載,曆代地理志書如《水經注》等亦有相關考釋。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莊子集釋》或《水經注疏》。
二、引申義:哲學意境與審美心境
閑適自得之境
典出《莊子·秋水》中莊子與惠子“濠梁觀魚”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立于濠上感知魚之快樂,象征超脫物我界限、體悟自然之趣的境界。後引申為寄情山水、悠然自適的生活态度。
來源:該典故核心文獻為《莊子》,曆代注疏如郭象《莊子注》、成玄英《莊子疏》均深入闡釋其哲學内涵。可參讀中華書局《莊子注疏》。
玄思辯理之所
因莊惠辯論發生于濠上,該詞亦暗含思辨智慧與妙悟玄理的文化意象。魏晉名士常以此喻指清談雅集、探求哲理的場景。
來源:劉義慶《世說新語》載魏晉風度,可見士人對莊子思想的化用。可查閱上海古籍出版社《世說新語箋疏》。
隱逸文學符號
唐宋以降,“濠上”成為詩詞中象征隱逸高趣的經典意象。如白居易“濠上蒙莊達,田中彭澤歸”(《池上早春即事》),蘇轼“何處青山不堪老,當時明月巧相隨。扁舟歲晚告歸觐,家近終南古濠陂”(《送張嘉州》),均借濠上典故抒寫淡泊心境。
來源:曆代詩詞總集如《全唐詩》《全宋詞》收錄相關作品,文學評注如《蘇轼詩集箋注》可資參考。
三、哲學内核: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濠上”承載莊子“齊物”“逍遙”思想,體現天人相諧、主客交融的宇宙觀,是中國美學“意境”理論的重要源頭。
來源:現代哲學研究如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對此有系統論述。
“濠上”一詞的含義主要源于《莊子·秋水》中的典故,其解釋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典故來源與比喻義
源自莊子與惠子在濠梁觀魚的對話。莊子見鯈魚遊弋從容,認為魚樂,惠子則質疑人能否知魚之樂()。後世以“濠上”比喻超然物外、自得其樂的心境或環境,如蘇轼《十二琴銘》中“樂莫樂於濠上”,即用此意。
借指莊子或其思想
南朝謝靈運《山居賦》中“覩濠上之篇七”,即以“濠上”代指莊子的著作或哲學體系,體現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此外,部分現代解釋(如)将“濠上”引申為“處于危險境地”,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未被主流典籍采納,可能為誤讀或語境化衍生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例句參考:
安根澳大利亞怭怭不彰才明策名委質昌煇啜咀賜教村塍旦明大岘調假東歐蠹棍軃避放火燒身風臺改轅易轍幹戈工業美術鈎挂苟延鬼傭國秉閡窒花堆錦簇黃鷹歡泰回圖昏憊解禳界約接種驚透鲸吞虎噬金象犒軍括比力勝流氛立朝夕籠竹脔解落空馬遞滿口梅花參名次摸着石頭過河惱懊盛禮水平面踏船外傳枉費工夫五色相宣小鳥依人笑語熙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