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究處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嫦娥》:“汝既知罪,姑免究處。”
“究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示對某事的追究及處理。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經典用例: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嫦娥》中記載:“汝既知罪,姑免究處。”
此句意為“你既已認罪,暫且免于追究處分”,體現了該詞的語境用法。
現代例句:
如“陸軍研究處在4月中旬召開閉門會議”,此處“究處”可能指機構職能中的審查處理工作。
多用于正式文書、法律條文或組織内部管理,表達對違規行為的調查與處置。例如,軍事或工程管理中涉及責任追究時,常使用此類術語。
“究”的本義為推求根源(如“研究”),而“處”指處置、處理,組合後形成“追究并處理”的複合含義。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特定領域或仿古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用法,可參考《聊齋志異》原文或法律類文獻。
究處是一個動詞詞組,表示仔細研究或深入調查某個問題或情況,以尋求真相或解決困難。
究處的部首為穴(宀),拆分後可以得到“宀”和“西”兩個部分。
究處的總筆畫數為15畫,穴部始于宀,西部有5畫。
究處是古代漢字演變而來,詞義上是從“究”和“處”兩個字組合而成。
究處是究處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究處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參考相關的古代文獻和實物。
1. 他花費了數月的時間究處這個複雜的科學問題。
2. 經過認真究處,我們終于找到了犯罪嫌疑人。
研究、調查、探究、研讨。
研究、調查、探索。
放棄、忽視、不問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