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損害。 宋 石介 《怪說中》:“今 楊億 窮妍極态,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纂組,刓鎪聖人之經,破碎聖人之言,離析聖人之意,蠹傷聖人之道。”
“蠹傷”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書面語或古文語境中,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拼音:dù shāng
詞性:動詞
核心含義:指損害、侵蝕破壞,常帶有比喻性,強調像蛀蟲啃食般逐漸造成損傷。
組合義:二者結合後,強調蛀蝕般的損害,多用于描述對思想、文化、制度等抽象事物的破壞。
典型用例:
宋代石介《怪說中》批評楊億的文風:“刓鎪聖人之經,破碎聖人之言,離析聖人之意,蠹傷聖人之道。”
此處“蠹傷”指對儒家思想的侵蝕破壞。
現代漢語中“蠹傷”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分析或文學創作。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根據語境選用“侵蝕”“腐化”等更通用的詞彙。
《蠹傷》是指被害、侵蝕或腐蝕,特别指生物或昆蟲對物體的侵害和破壞。
《蠹傷》的部首是蟲,總共有12個筆畫。
《蠹傷》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三十一年》的記載中。蟲,一般指小的昆蟲,而蠹則指更小、更細微且更具盜蛀侵害性的昆蟲。
《蠹傷》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蠹傷」。
按照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蠹傷」的寫法為「蠧傷」。
1. 這本書被蠹傷得幾乎成為了紙屑。
2. 年久的木質家具經過蠹傷後外表泛白。
蠹蛸、蠹害、蠹蟲、蠹蝕、蠹物。
侵蝕、破壞、腐蝕、糜蝕。
保護、維護、保留、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