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鬲并的意思、鬲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鬲并的解釋

謂水災、旱災頻至。泛指自然災害多。鬲,通“ 隔 ”。《常山貞石志·漢祀三公山碑》:“蝗旱鬲并,民流道荒。”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隸拾遺·三公山碑》:“ 黃 雲:‘按《漢書》, 安帝 時尚書僕射 陳忠 上書雲:“隔并乃臻。”當是“鬲并”二字。’ 念孫 案, 黃 説是也。《管子》《漢書》、 漢 碑多以鬲為隔……《劉瑜傳》雲:‘天地之性,陰陽正紀,隔絶其道,則水旱為并。’此説隔并二字之義最明。蓋水旱不節皆謂之隔并;此謂蝗旱隔并,則專指旱災言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鬲并”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自然災害頻發
    根據《常山貞石志·漢祀三公山碑》記載,“鬲并”主要指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如“蝗旱鬲并,民流道荒”。其中“鬲”通“隔”,表示災害的阻隔或交替出現。

  2.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碑文,清代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進一步考證,指出“鬲并”與《漢書》中“隔并乃臻”含義相通,強調天地陰陽失衡導緻災害頻發。


二、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鬲并”解釋為“合并、整合”,認為其源自古代炊具“鬲”的合并功能。但這一說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對“鬲”字本義的引申誤讀,需謹慎采用。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災異現象,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原始文獻語境,如:

《三公山碑》:“蝗旱鬲并,民流道荒。”
(描述東漢時期旱災與蝗災并發,百姓流離失所的場景)


“鬲并”的核心含義為自然災害交替或并發,需注意與“合并”義項區分。研究時推薦參考《讀書雜志》《漢書》等古籍及金石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鬲并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含義是指将兩個或多個鬲(一種古代的炊具)合并在一起使用。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鬲(gé)和并(bìng),其中鬲是這個字的本體,而并則是表明合并的含義。 關于鬲并的筆畫,它一共有13畫。具體的寫法是:先寫上面的鬲部分,由上至下畫3筆,形成一個倒三角形,再寫下面的并部分,由上至下畫5筆,下面再畫一個橫筆稍稍斜向右的形狀。 鬲并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易·系辭傳》中。在古代炊具中,鬲是一個大而深的一種鍋,可以用來煮飯或烹饪食物。而在生活中,當食材較多或烹饪需要時,人們會将兩個或多個鬲合并在一起使用,以增加容量和效率。因此,鬲并這個詞就代表了将多個鬲合并使用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鬲并的寫法和簡體字是一樣的,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按照古代的規範,鬲并字的寫法是:先寫上面的鬲部分,由上至下畫4筆,形成一個杯狀,再寫下面的并部分,由上至下畫4筆,下面再畫一個橫筆稍稍斜向右的形狀。所以可以看出,現代寫法中的鬲并字已經經過了一些簡化。 下面是一個關于鬲并的例句:在古代,廚師們常常會鬲并炊具,以便一次性制作出大量的美食,供宴會上的賓客享用。 除了鬲并,還有一些其他相關的組詞,比如鬲狀(形狀像鬲的)、鬲罍(由鬲和罍合成的)、合并(同義詞,表示将兩個或多個物體或事物合在一起)、分離(反義詞,表示将原本合在一起的物體或事物分開)等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