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聲勢浩大。 清 張問陶 《下新灘》詩:“十丈懸流萬堆雪,驚天如看 廣陵 潮。” 蕭紅 《橋·離去》:“白色的潮呵!驚天的潮呵!拍上紅日去了!”
“驚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形容聲勢浩大或事件影響極大,引發社會廣泛震驚。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驚”(震動、震撼)和“天”(代指極大範圍)組成,字面意為“震動上天”,引申為極不尋常、超出常規的震撼性事件或現象。例如“驚天大案”指引發社會轟動的重大案件。
詞性與用法
文學引用與示例
清代張問陶在《下新灘》中寫道:“十丈懸流萬堆雪,驚天如看廣陵潮”,以“驚天”形容江潮的磅礴氣勢。現代作家蕭紅也曾用“驚天的潮呵!拍上紅日去了”描繪壯闊場景。
近義詞與關聯詞
使用注意
該詞帶有誇張色彩,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表述,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需根據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例如“驚天壯舉”含褒義,而“驚天丑聞”則含貶義。
“驚天”通過強調“震動天地”的意象,生動傳達出事件或現象的非凡影響力,兼具文學表現力與社會傳播性。
《驚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非常震撼或者出乎意料的事情。它形容某件事件或情況超出一般預料,使人感到非常驚訝和震撼。
《驚天》是由“心”、“廣”、“小”、“山”、“一”、“彡”所組成的。其中,“心”、“廣”、“小”和“山”是它的部首。總共有6個筆畫。
《驚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的作品《喻世明言》中。在這個故事中,馮夢龍借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醫生診斷病情後,出人意料地逃走,留下一席之地的故事情節。
《驚天》的繁體字為「驚天」。
在古代,「驚天」有時候會寫作「驚」、「天」這兩個字分開寫,而不是組合起來寫成一個成語。
1. 這次演出的效果太出色了,真是一場驚天的表演。
2. 這個犯罪案件的嫌疑人竟然是一個政府高級官員,這簡直是驚天大案。
3. 這個公司突然宣布研發出了一項驚天的科技産品,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驚世、驚人、天才、天籁、驚山、舉世驚歎
聞名世界、震驚世界、轟動一時、驚世駭俗
平常、尋常、衆所周知、司空見慣
【别人正在浏覽】